优秀的人,赢在比你会「管理倦怠」!他们用这4个方法KO倦怠感
前一阵子流行过一段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我完全同意。看来这辈子是没机会赢过那些既优秀、又努力的人了,所幸的是:这样的人其实没有你想象的多。只要我们努力,还是可能赢过不努力的人,关键就在于用对方法,让我们的努力产生复利效应,而《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颠峰》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这些方法。
首先我必须说,这是一本很好啃食的书,浅显易懂、没有太多复杂的理论,看完后我还以为书名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轻松》呢!作者还很佛心,担心你看完了还抓不注重点,在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全书做了归纳整理。即使你没时间看完整本书,一样可以从这里获得不少可贵的建议,但我仍然建议你可以好好细读此书,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体会。
而我在阖上这本书后,整理出了以下3个体会。
除了天赋本能,你唯一的限制来自于你自己
你看待事情的方式,会从根本改变身体对它的反应。在《心态致胜》中提到,人在面对竞争、失败、挫折时,思维方式会分成两种:固定型与成长型。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无法改变的,自己可以一路赢到现在,已经是在人生的高峰。
「输了怎么办?不做没把握的事……」、「反正努力也赢不过厉害的人,那又何必努力?」这些都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固定型思维的人想赢过别人,但又认为现状无法改变,为了维护自尊,便会采取这些看似合理、实则导致自己成长停滞的行为。
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是认为自己还会不断学习与成长,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刻。将压力视为挑战,把眼下无法克服的阻碍当作成长的契机,相信总有一天有能力解决而持续成长。杜维克(《心态致胜》的作者)的研究也证明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对我们的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培养成长型心态与思维,相信肯努力就会带来技能,就更可能接触帮助成长的良性压力。
那么,顶尖优秀的人是如何看待压力的呢?
他们是以「挑战反应」来面对压力,所以压力带给他们的不是干扰、焦虑或痛苦,而是帮他们把增强的生理刺激转化为表现时的爆发力;从所谓的「受胁心态」(紧张焦虑)转变为「良机心态」(跃跃欲试、准备就绪)。
优秀的人与你我的差别,在于懂得有效管理「过劳倦怠」感
过劳倦怠,常常出现在竭尽所能发挥自我的人身上。比起优秀的人,我们需要花费更大的心力去完成同样一件任务,也因此更容易产生过劳倦怠感,进而影响我们的表现与持续性。可是,优秀的人同样会产生过劳倦怠感,只不过他们更懂得如何有效管理,这也是为何顶尖的人可以保持巅峰表现,又能展现一派轻松的关键。关于过劳倦怠感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一、休个长假让自己彻底休息
这样做很多时候都很有效,但不见得人人都有这种选择。
二、在压力和休息之间轮流切换
绩效高手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限度的,并且会认真看待那个极限。他们通常是以50~90分钟的密集工作为一个单位,两次密集工作之间会穿插短暂的7~20分钟休息。这样在压力与休息之间轮流切换,可以让人维持巅峰表现所需要的体力、心力和热情。
持续精进与成长的关键,就在于找出自己的压力临界点,我们的目标就是逼近临界点,然后在那之前安排短暂的休息,让自己更加耐压。但要注意,有时不小心逼得太紧超出了临界点,就会开始感到筋疲力竭。
三、透过回馈与分享
行为科学提供了一种管理倦怠的替代方法,当你感到过劳倦怠时,不需要抽离当前的工作,只是需要换另一种方式更贴近工作。亚当.格兰特(《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一书作者)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回馈有好报(give back to get back)」,也就是找机会回馈你投身的领域,比如说当教练、指导后进,或是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一些诚挚的建议。
回馈的焦点在于帮助他人,进而启动大脑的奖励和愉悦中心,这不仅可以让你感觉良好,也可以帮你把正向情绪与初衷重新连接起来。回馈往往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消除过劳倦怠的感觉。而这么做唯一的标准是,所回馈的东西与从事的领域必须密切相关,而且付出是不期待任何回报的。
四、找到超脱自我的使命感
当我们感到恐惧或难以招架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中枢系统、自我)会自动保护我们避免失败,关闭身体的反应,叫我们转往别的方向,即使失败不会造成身体受伤,我们也不喜欢情感受伤,不想陷入尴尬,所以它会指引我们转向安全的路径。然而,当我们超脱「自我」,把自我最小化时,就能克服那些阻碍我们创造突破的恐惧、焦虑、生理保护机制。于是,全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找到超脱自我的使命感,可以减少过劳倦怠感,甚至可以帮我们坚持有挑战的健康行为,比如节食或戒烟。书中也理清了关于「使命」的一些误解:
(一)使命,无关乎宗教或精神信仰,也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以理性反省为基础规划出来的,可以是单一或多项的。
(二)没有人会阻止你保持「自我中心」的使命,这不是坏事,但若能设法运用小我、贡献大我,往往可以突破极限,也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三)你的使命可能会随着时间改变,也应当如此。
我们都可以透过规划使命、善用使命的力量,不只可以消除过劳倦怠感,更能突破自我极限。使命感也可以说是恒毅力背后的力量。宾州大学心理学家安琪拉.达克沃斯博士(《恒毅力》一书作者)也指出,恒毅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而且这个特质往往伴随着强烈使命感而来。
持续精进、突破极限的关键:在心流区内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奇克森米海提出了「心流模型」说明了顶尖高手是如何进入「忘我的化境」,也解释了如何让自己承受适度压力来促进成长。

心流的产生与一件事情的挑战度,以及我们对应这件事的技能度有关。如果挑战度偏高,技能度不足,我们会感到担忧(worry)或焦虑(anxiety),技能度适中,我们则会感到亢奋(arousal)而不会觉得无聊(boredom)。相反地,如果挑战度与技能度都偏高,我们就容易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进入心流。
找出「甜蜜点」与「超出一点点」的最适压力区。承受适度压力是促进成长的好方法,这样的适度压力称之为「勉强可完成的挑战」,它就位于右上角的「心流」区。
要能「熟能生巧」光靠练习不够,必须巧妙地下功夫。专业与否,跟你投入多少小时做那件事无关,而是看你在投入时间内下了什么功夫,把「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投入在这个「恰到好处的压力点」区域,如果觉得做起来游刃有余,下次就挑选难一点的挑战;反之,如果觉得做起来很焦虑或急躁不安,下次就稍微调降难度。
总之,持续在心流区中刻意练习,将「恰到好处的压力点」区域不断向右上方推移,就是顶尖高手持续精进、突破极限的诀窍。
人人都想当胜利组,更大、更快、更强,你需要更好的方法
我们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与职场工作者的竞争、与机器的竞争、竭尽所能找寻优势的隐忧,无不使我们感到过劳倦怠、却又不敢松懈;成效不彰、又影响了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压力可以是正面的,促使身体出现良性适应;压力也可以是负面的,导致身体严重受伤。压力刚刚好时,不仅能刺激生理适应,也能刺激心理反应。想要登峰造极,其实你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即使做为普通人,书中提到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管理过劳倦怠感,别让自己陷入无能为力。
我们都希望有巅峰表现,但健康持久的巅峰表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