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在年轻人身上也会出现,年轻人陷入中年危机的原因

拿掉工作,你的人生还剩什么?一个精神科医师观察:20岁年轻人,就已经有「中年危机」

最近,我听到各家媒体纷纷提到年轻世代「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没有特别想做的事」。而且,若问中、小学生将来有什么梦想, 甚至有人会说「想要变得轻松一点」、「只要能轻松过活就好」。事实上,来找我咨商的患者中,提到类似烦恼的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不约而同表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从童年开始,就一味接受父母安排的课程、拼了命的准备考试,无法表达自己究竟是喜欢或厌恶,只能被动地学习。到了必须决定之后要求学还是就业时,当周围的人突然问到:「你想做什么?」、「 你将来的志愿是什么?」,他们当然会脑筋一片空白、心中充满疑惑。

人类是从表达喜恶开始展现自我。但是,最初并不会表达「喜欢」,而通常是从「讨厌」,也就是从表达「No」开始。

因此,在2、3岁的幼儿身上常见的「 恐怖的2岁」(Terrible Two)这种现象,便是人类自我最初的表达。在这个时期,当大人说「吃下去」,小孩通常会回答:「不要!」,就算说「那就不要吃好啰」,他们也会回答「不要。」对父母而言,这年纪的小孩简直就像恶魔一般。

但是,这个行为其实有很清楚的主张,那就是:「不要指挥我!」

自我的正常表现首先一定要像这样,从确保自己的独立性开始。就算对方是养育自己的大人,但只要自己处于「殖民地状态」,就无法表达自由意志。

因此,幼儿会透过「No」这个反抗行为,来进行保护自己领域的独立运动,这便是人类自我的基础。如此,将来也才可能有「 想做什么」、「 喜欢什么」、「长大想变成什么样子」等意志表达,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顺序。

但是,这些受到父母以「我是为你好」之名,必须受到其价值观的钳制、在无法开口说「不」的状况下寻求生存的孩子,除了放弃主体性外,别无他法。也就是说,「 喜欢/ 厌恶」这个理应非常重要的自我意识的表达遭到禁止。

就像这样,对于在自我受到压抑的状况下被培育、成长的他们而言,「不想再受到任何限制」这个微小的愿望,也理所当然会转变成「至少将麻烦事减到最少,让人生可以轻松一点。」

「中年危机」的年轻化

提倡分析心理学的荣格主张,青年危机、中年危机和老年危机是人类最容易发生精神性危机的3个时期。

青年危机是人类刚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所怀有的各种苦恼。换言之,就是选择立业或成家等的「社会性自我实现」烦恼。

而中年危机是已经完成某个阶段的社会性义务,在步入人生下半场的时候出现的沉默而深层的疑问,亦即面对「我是否真的活出自己?」、「这一生就要这样度过了吗?」、「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究竟为何?」等个人性的「实际存在的提问」所产生的苦恼。

在青年期就会认知到,自己过去认为很重要的「 社会性」和「 自我」,只是一种执着,未必能让自己幸福,所以,会开始追寻身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一如字面,通常这种「中年危机」会发生在45到65岁之间,然而近年来,这一类苦恼似乎有提前到20岁左右发生的年轻化趋势。其中,也有极少数在15岁之后就出现的早熟个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年危机」的年轻化?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社会性自我实现」的空洞化。

因为资讯发达,现代的年轻人很早就可以知道大人表面上所展现关于「社会性自我」(即「任务性的自我」)背后的空洞。因此,他们无法像过去的世代一般,乐观且充满希望地想象未来,天真无邪地朝着梦想前进。也因此,不管是否陷入物质上的贫困,以饥饿动机为原动力,拼命地以「社会性自我实现」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

因此,现在的年轻世代跳过「 青年危机」,直接面对类似「 中年危机」的苦恼。也就是说,对年轻世代来说,与其烦恼将来要做什么工作这种「社会性自我实现」,更深一层的「 追寻生活的目标」这种「 实际存在」的饥渴,才是更确切的问题。

当然,和过去一样,现在的年轻人到了某个年纪之后,就会为未来的升学或就业烦恼,但是,这个时候,他们烦恼的东西在性质上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

过去大多是「是否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是否可以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这一类内容,但近年,他们思考的问题多半是「 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可能的话,不想做麻烦的工作,如果一定要做的话,又该做什么呢」、「 为什么一定要工作?」。

就像这样,当被问到「为什么一定要工作?」,过去一直被饥饿动机的价值观所驱动的大人,虽然可以勉强搪塞过关,但实际上,多数人都哑口无言。因为,他们完全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以填饱肚皮为动机生存下来的大人,挂在嘴上的多半是「如果没钱吃饭,想什么都没用」、「 为赋新辞强说愁」、「 不工作就没饭吃」、「 身为人就必须工作」等等语带恐吓的说法。但是, 这些回答不但无法回答「 为什么必须工作」这个问题,也显现出靠着饥饿动机生存下来的世代已陷入「停止思考」的状态,完全缺乏说服力。

这种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在亲子之间、学校和职场四处可见,我在临床上经常听到患者发出「完全无法沟通」之类的感叹,这也几乎是种种价值观的差异所造成的。

自我追寻的心灵饥渴

就像这样,在现代这个时代,从过去以来,长期都有的饥饿动机的残渣,以及「被满足的空虚」同时存在,可说是非常混乱的状态。在这样的时代,每个人所感受到的「饥渴」,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过去,在大学或专科等学校讲授精神医学或心理学课程时,我一定都会选择「关于爱与欲望」这个主题。因为,它是思考「何谓人类」这个问题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点,我的同事为我感到担心:「这是哲学性的应用题,学生应该很难听懂吧。」但事实和预期相反,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

因为是这样的主题,所以讲课时也会牵涉到哲学性的内容,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认真、总是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在听讲的学生,也都很专心聆听。因此,我感受到他们很渴望有大人可以像这样正面处理「实际存在」的主题。

现在,许多学校都渐渐不再将重点放在「学问」上,而是在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针对「对社会有用」这件事加以教导,完全没有余暇处理「实际存在」的主题。然而,学生的心中还是潜藏着想「 知道」、「 思考」这个问题的需求。

这个现象不仅发生在年轻学子身上,在面向一般大众的演讲或座谈会上,也有越来越多人希望我讲述这类主题,而且,经常出现热烈的讨论。

针对这些议题,不管是教育单位、出版社或是媒体,马上就会提供「有用的东西」、「有趣的东西」、「容易亲近上手的东西」,所以我极力主张多数现代人对于正面思考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强烈需求。

最近,我曾有机会针对「 茧居」、「 自杀」这些议题进行演讲,主办单位希望我讲述「人为何生存」、「工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生意义何在」之类的主题。而听众也像抓到救命的稻草一样,针对他们各自保持的「实际存在的提问」寻求解答的线索。透过他们热切期待的眼神,我再次感受到他们的「饥渴」对他们自身的存在至关重要。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