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一例一休不是重点…科技业主管观察:资方只会压成本,绩效奖金沦为过劳的「遮羞费」
劳动者的福祉和生活品质,当然要提升;但最需要改善的关键,是什么呢?
争取假日是不是最好手段?我不确定。当劳资关系是零和的争夺,想从资方身上挖肉,资方就可能从消费者身上偷血,甚至调低薪资、改用派遣、缩编裁员来回将员工一军。在政策调整前就有这样的预言,在调整后也似乎如此搬演。
无论争「如何放假」有多少效益,这个议题既然尘埃落定,我们是否该冷静想想,下一步要怎么走才有效?下一步该是针对「如何工作」革命。
工作效益,一切的基底
和我们眼中「值得向往」的经济体相比,我们放假天数并没少太多,但是我们的工作效益常常太低。我指的并不是体力劳动族群,而是衣着光鲜的白领菁英。
我有很多朋友、前辈、长辈,他们在大学、大银行、大医院、科技产业、政府机关上班。十个有八个提到工作,都是在抱怨工作环境中的恶劣风气、愚蠢作法、效率奇差无比的系统。
有个朋友不久前到中南部一间「科技厂」做了个案子 — 他在每条生产线的末端加装了一个感应器,连接电脑系统,从那天开始,这间年营业额约有十亿的公司终于可以用自动化的方式统计产量数据。在那之前呢? 「就是雇人,用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数。数完之后,由一个国立大学硕士毕业生抄写记录。」
因为他常跑「科技公司」谈生意,对他们的整体管理水准及体质,可谓见多职广:「某地号称科技岛?要做亚洲矽谷?我常常看到很多公司的『资讯系统』就是一套 Excel,甚至还用不好!」
另一位前辈 Edward,在著名科技公司做高层主管,他告诉我:「许多某地公司对于世界各地的销售端,每一种商品具体卖出多少、卖给什么样的人、卖多少价钱… 其实都不知道。除了压成本之外,各种经营管理决策,常是盲人骑瞎马。」
甚至,有次他需要一些新进员工的资料,以便和他们讨论职涯课题。他本来以为人资单位应该可以很快从资料库挑选与统计出他需要的资讯,没想到人资花了几天的时间才把资料调出来,而且传给他的是整份的应征履历 Word 档,他花好多时间整理资料才能做好粗浅的分析。
Edward 的语气透露惊奇:「这么先进的公司,人资资料库却这么过时,简直不可思议。」
Edward 认为,无论放假怎么放,「工作方式」才是真的需要彻底革命的环节。
当奖金成为遮羞费
Edward 在美国拿电机博士学位,曾多年在美国科技企业工作:「在美国,可以明正言顺地『懒惰』,为自己减少工作。我曾经请公司的程式高手,把我写报告的程序用软体系统取代,让我每年省下 800 小时可以做别的事。」他不解地说:「减少员工负担,不是很好吗?但奇怪的是,我回到某地的职场,却发现『帮员工省时间』的措施,不但高层不重视,连基层也不重视!」
Edward 执掌的是做产品的部门,身为金鸡母,却每天看到工程师日夜为没生产力的程序努力:「我总觉得,拿到高额的绩效奖金,都是『遮羞费』,让员工这么辛苦,做许多低效能工作,我觉得很惭愧。」
当大老板问他:「希望我怎么回馈你?」他回答:「让我负责做公司的内部系统。」这件事吓了所有人一跳,因为人人知道它重要,但同时人人瞧不起,不像产品部门那么风光。因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就算他这么有地位、经验的人主导系统改良,还是觉得寸步难行。
「是什么政策,让公司的效率改革无法提升?」Edward 认为:「根本问题不是法规,而是在『教育』。」
产业盛衰,无关放假
Edward 从他在美国留学及工作的经验中,深刻体会到学校环境与职场关系的连动关系。
「当学生在学校,养成的是挑战权威、质疑思辨、自主学习的时候,他不会养成『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在职场就有高度自主性。职场中资深与资浅都平等,职场高层就愿意把基层的福祉当一回事,改善公司体质与效率。更积极来说,公司就能运用年轻人带来的创见迈进新领域。」
Edward 以矽谷作为一个例子:
「美国产业有高度的演化能力,例如今日的旧金山湾区,在70年代是国防工业重镇,80-90 年代IC业兴起,因而得名矽谷;到今天,矽谷IC业早已大量外移,彻底成为无矽之谷,却又成为大数据产业群聚地区。
为什么美国产业总能在世界竞争之中,一次次脱胎换骨,维持在科技前缘?就是因为美国顶尖学校都认为『学生走自己的路』是天经地义的,学校找第一流的学生来,研究教授们不懂的事,把不会的变成会的,一辈比一辈强当然更进步。 」
「有矽谷文化的地方,即使旧产业会外移、会萎缩,但永远有新的东西等着可以被产业化,而美国投资界,也总是拿着钱,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们。」
回到某地,Edward 看到的是另一种养成和培育过程:「当学生在学校,经年累月练习『听老师的教诲』… 当他养成了服从权威的心态,很难不把相似的模式复制到职场:下属对上级胆怯服从。」
「这样的职场,资浅的下属不敢有意见,即使有意见,资深的也不屑听。年复一年,老一辈的市场观念、管理原则、擅用的工具,都愈来愈陈旧,做出来的产品,也就愈来愈没有价值和竞争力。再退步下去,即使全年不放假,我们的产业还是要倒光。」
今日教室,未来职场
放假日数的增减,是劳资互相拉扯的零和游戏。如何让工作有效能,产生更高价值,才是一个整体受益的方向。当我们在学校学的是开创而不是服从,学的是快乐而不是忍耐,学的是平等沟通而不是命令与服从,我们就有可能建立一个高效能、高成就感的职场。
放假争议尘埃落定后,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开始进行工作方式、教育方式的革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