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把工作尽快完成!」这句话错在哪?连NHK主播都要学的工作说话术
使用明确、具体的字汇 语意不清的词汇会导致理解上的落差
在日常生活对话中,有非常多定义不清、模棱两可的词汇。使用这类词汇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就是即使使用同一个字眼,也会因为听众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为了避免误解,NHK的主播会尽量避免暧昧不清的表达方式。
例如,「参加这次活动的多半是年轻人」类似这样的说法中,「多半」究竟占了多少比例呢?查字典上面的解释是「超过半数、大部分、大多数」,但有人认为是五成左右,也有人会觉得是七至八成甚至九成以上。 「多半」是个理解范围很广的词汇。
为了避免出现造成每个人印象上的落差,必须使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像是「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八成是年轻人」。
此外,在办公室里常会听到「尽快完成」这种说法,但「尽快」也是个定义模糊的字眼。一名专业的商务人士,应该要订出具体的时限。像是「最晚下周五完成」或是「最晚明天下午三点完成」,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

何时何地都用一样的说话方式
每次说话都是正式上场
大家是否有类似的经验?工作时,一不小心,平常跟朋友或家人对话时的用词就脱口而出,不但自己觉得丢脸,万一被对方认为是「不懂得因应场合改变用字遣词的人」,还可能会遭到蔑视。
主播渡部英美曾说过:「我从一早起来到晚上就寝,讲话的方式都一样。」
「我在工作场合跟家里说话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不管是在家里、跟部下讲话,都会使用敬语,在电视上正式演出时当然也是。如果只有上电视时改变说话的用词或语气,态度就会变得不自然。因此,我希望能保持『每次说话都是正式上场』的心情。能做到这一点,在正式上场时给人的感觉就会很大方,心情上也会比较轻松。」
工作和私底下的用词一致
主播山田敦子也说过「并没有特别区分工作或私底下讲话时的用词」。
「记得我刚成为主播的时期,有一次访问某个美术展的主办单位。当时我问对方这次展览中『推荐必买』的是哪一件作品?这对艺术品而言实在是很不尊重的说法。为什么我会犯这种错呢?因为内部开会时,频频使用『推荐必买』这个字眼,让我不自觉脱口而出。即使提醒自己要留意,还是会不经意就说出平常惯用的字汇。经历过这次失败,我就算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避免不当的用字遣词。」
平常不注重言行举止或是不慎选用词的人,要特别留意。常会在工作场合中不小心就说了不礼貌的话。言谈代表一个人最直接的形象,讲话不礼貌或口不择言,会直接影响自身的评价。要完全将工作与私生活中的用词精准区分确实困难,在这个前提下,建议还是多留意日常生活的用词。
话题以「现在」为起点
谈话不要照时间先后陈述
「我告诉你喔,上个星期……」有些人无论说什么,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一一讲出所有事。这种流水帐的叙事方式,会让听众抓不到重点,不知道究竟想说什么,觉得不耐烦。
例如,见到久违的朋友时问对方:「最近在做什么?」
如果对方这样回答,会有什么感觉呢? 「三年前呢,公司有一波人事改组,我从原本的制作部被调到业务部。因为过去从来没做过业务的工作,适应得不太好,让我想到以前开咖啡厅的梦想,于是就辞掉工作、转换跑道。在上个月终于开始经营自己的咖啡厅。」
像这样从三年前开始,按时间先后顺序一一叙述,反而让发问的人始终听不到答案,不知道讲者「最近在做什么」。只会觉得话题一直绕远路、没有重点。这种状况下,不要照着时间顺序叙述,从当下的状况开始说明比较清楚易懂。
「我现在开了一间咖啡厅。是半年前辞掉工作才开始筹备的,咖啡厅在上个月开幕。这是因为三年前公司有一波人事异动,把我从制作部调到业务部,让我想起过去曾想开咖啡厅的念头。」先说明目前的状况,再回溯到过去,这么一来,听众也比较容易理解。
依照「现在」→「过去」→「未来」的顺序说明
以「现在」为说话起点的技巧,也可以运用在工作简报上。例如,在指出工作上需改进的重点时,可以先说明目前的状况,接着剖析过去发生什么、造成现况的原因等等,最后再提出未来的解决方案。
像这样依照「现在」→「过去」→「未来」的顺序归纳整理,更容易让对方了解。
现在:「产品A的市占率下跌10%。」
过去:「推测原因有三个:出现其他的竞争商品、产品A的功能过时、广告曝光变少。」
未来:「因应以上状况,拟定出下列三项对策。第一是……」
如果按照时序,先列出「市面上出现竞争商品」「产品A的功能趋向老旧」等原因,会让人抓不到重点。应该先提出现况有什么问题,让大家对问题产生共识,再叙述原因。最后提出面对未来的解决方案,能避免仅止于检讨失败,也能让在场的人积极讨论,提出如何改进。
不用「各位」做开场
即使面对大众也用「一对一」的方式说话在会议上报告、聚会上的致词问候,以及拜访客户简报等,这些时候,面对的听众通常不只一个。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说话的人,很容易在脑海中把所有听众简化成一个复数的群体,此时说的话就容易让人有被敷衍的感觉。然而,NHK的主播即使在众人面前谈话时,也会尽量采取一对一的态度。
假设听自己说话的有A、B、C 等人。即使对你来说,听众有三位,但对听众来说,他与你仍是一对一的关系。当面前只有一名听众时,谈话关系当然就是一对一。若是听众变成两个人,就是一对一的延伸,对A有针对A的内容,对B则有针对B的内容,而谈到对两人共同的内容时,传达的方向就会同时指向A与B。谈话时,会自然而然轮流将身体或脸朝向A或B。换句话说,谈话时会一边意识到面前的对象,边进行沟通。
即使有一大群听众,也不能忘记这个原则。 NHK有个从半夜到清晨播放的节目,叫作《广播深夜快递》。
在这个节目里,NHK的主播不会说:「各位晚安。」
而是说:「晚安,我是○○○,今天一整天都很暖和呢。」这是因为主播是以一对一的心态在谈话。站在主播的角度来看,广播节目的听众遍布某国全国,的确是「各位」,但对于每一位听众来说,就是「我」在收听,并不会意识到一起收听的其他人。
主播渡部英美曾这样介绍《广播深夜快递》:「听众有很多是夜里睡不着的年长者,或是清晨很早就醒来的年长者,还有熬夜的驾驶,以及上大夜班的工厂作业员等等。说话时脑中浮现这些听众的身影,想象着自己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像这样以一对一的态度来说话,相信就可以传递到每一位听众的心里。」
主持《广播深夜快递》的主播后藤繁荣说:「当我对着麦克风讲话时,脑中会浮现曾经实际与我见面的那些听众。」
「《广播深夜快递》这个节目会定期到某国各地巡回,和听众互动,还会有跟听众握手、交流的活动。有时候会有年长的听众跑来跟我说:『我是○○○,上次你在节目里念了我的信,我听了好开心。』
「回到东京的录音间,坐在麦克风之前,一开口就会想起在见面会时跟我交谈的小姐,或是在观众席上对我挥手的先生。在我心里,我不是朝着不特定的众多听众说话,而是带着个人情感对每一位听众说。」
说话者如果用一对一的态度说话,那么就算以一对二,或是一对十,都没什么难度。即使是一百名听众的演讲,从一对一,到一对一百,如果可以掌握谈话方向,就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要打动听众,就从一对一的对话态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