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出尔反尔的领导,对于出尔反尔的老板

以「仁德」著称的刘备,却背信害吕布被斩首…三国故事的启示:领导人出尔反尔,是为了生存

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无非是以此警惕自己,要守信用才能得到尊重与信任,为自己的承诺建立份量,这样的信念对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言行一致」,不仅是领导者御下用以立威的基础,更是建立下属信赖的方法。

自古帝王都清楚信守诺言的重要性,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守信的故事。战国时代有个君王叫魏文侯,他和掌管山泽的官吏约好隔天下午去打猎,哪知道时间一到,老天爷却下起滂沱大雨,刚结束宴会的魏文侯一看怔住了,这雨势该怎么出门呢?

一旁随侍的大臣满心以为魏文侯会终止行程,哪知道魏文侯却叫手底下的人备马,大臣问:「大王您喝酒喝得正开心,老天既然下起大雨,就是要大王喝酒畅欢,现在大王又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对大臣说:「我和管理山泽的人约好下午去打猎,如今虽然酒喝得正乐,雨势也下得正大,但我难道就可以因为这2个理由而不前往吗?」于是他还是冒着大雨亲自到官吏那里取消了打猎活动。这样的以身作则得到了臣民爱戴,也使四方豪杰更乐于为魏文侯所用,于是魏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然而,领导者应该「言行一致」的信条,却被一个女人打破了,这个女人不是个普通的人物,是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那就是秦宣太后芈月,那我们要问:芈月是做了什么样出尔反尔的事情呢?

原来,当芈月的儿子嬴稷继位为秦昭襄王时,年纪尚轻,当时的戎狄义渠王看了,觉得归附的秦王既是如此年幼,不如由自己取而代之,因此神色之中露出反叛之意。当时秦宣太后一看,自己儿子才刚即位,就要面对这种风雨飘摇的局势,该怎么办才好呢?

于是她左思右想,想到一个方法,就是以一国太后的身份向义渠王示好,而义渠王一看美艳的秦宣太后愿意「以身相许」,也乐得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之下,不再反叛,期间两人感情融洽,生有二子,而秦国也因此无后顾之忧,达30年之久,而后全力东进,国势大强。

然而,就在秦国壮大之后,秦宣太后却开始密谋除掉义渠王,她选了个黄道吉日,邀请义渠王到甘泉宫赴宴,义渠王不疑有他,欣然赴约,哪知道秦宣太后早已设好埋伏,等义渠王一到,就将他抓起来伏诛。

令人不解的是,秦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长达30年,建立深厚的感情,就算不看两国多年交谊,也该看在两个孩子的爸份上,网开一面才是,怎么会在此时出尔反尔,将义渠王「诱杀之」呢?

时机1:见微知著,觉察台面下的动作

大凡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有独到的眼光,能察觉某些细微的征兆,芈月恰是其中的佼佼者。当初秦武王猝死,未能及时立下继承人,身居后宫第五等的芈八子,何以能抢在前后两任太后所推的嬴壮之前,先将自己儿子送上王位?

就是因为芈月察觉两任太后有异于平常的动作,她进一步分析局势,认为王位继承战虽有风险,却也是个机会,只要做好里应外合的动作,就能抢先一步拔得头筹。

诱杀义渠王的行为也是,史料完全没有提到芈月杀义渠王的原因,但这个事关重大的动作,岂会是临时起意之作?义渠王必然有些台面下的动作为芈月所察觉,也许是暗中枕戈待旦,想要一举消灭大秦;也许是其他国家私下与义渠王联系,想要共同进攻大秦。

这让芈月惊觉,无论自己怎么放软身段,义渠都仍会是威胁,既是如此,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除之而后快,所以芈月甘受出尔反尔之讥,连跟义渠王当面对质也没有,就直接诛杀他,因为她早已将利害关系分析清楚,多余的质问,只有让事情更复杂。

自古将相帝王都知道出尔反尔的严重后果,所以才会说:「君无戏言。」但有时候却非得这么做不可。试想,如果芈月没有诛杀义渠王,可能秦国不保;若杀义渠,原属义渠王的西部领地尽收秦之囊中,如此一来,秦国不仅扩张了疆土,而且西部边陲不再有后顾之忧,你说芈月该不该出尔反尔?

时机2:当机立断,在关键点上改弦易辙

另一情况是,如果已经得知大势已变,却没有当场改弦易辙,恐怕只是养虎为患,所以不得不做出尔反尔的决定。即使是三国时代以仁德信诺著称的刘备,也曾经自打嘴巴。

当时曹操送别陈宫,此时已沦为阶下囚的吕布请刘备帮忙说情,刘备答应了,可是等到曹操回来后,吕布向曹操求情说:「现在曹公最大的忧患,就是我吕布,而我既然已经为您所打败,只要您为大将,我为副将辅佐,天下何愁不能手到擒来?」

此时曹操询问刘备的意见,但刘备却说:「曹公难道忘记他的义父丁原、董卓都是什么样的下场吗?」吕布睁大了眼睛瞪着刘备说:「你这个背信的小人。」随后就被曹操斩首了。而令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才前后几分钟而已,刘备就出尔反尔,对吕布失信呢?

其实刘备原本是爱惜人才,想要对吕布施恩赐惠,以将这个猛将纳入自己阵营。这是为了自己的壮大着想,原本无可厚非,但吕布对曹操说的那一番话,让刘备霎那间幡然悔悟,帮吕布说情是养虎为患。

因为对吕布而言,同样是救命恩人,刘备自己不过是代为说项的那个人,曹操才是真正放吕布一马的人,所以吕布如果真的要效忠,势必有先后之分,如果刘备志在天下,又怎么可能将「得一将胜得一军」的吕布拱手让人?他当机立断,除掉可能成为莫大后患的吕布,减少他立业之路的阻力。

于是我们发现,领导者之所以出尔反尔,必然是有深远的考量。当局势有所变化,或原本的承诺不再适用时,就必须「有意识」的破坏承诺,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换言之,这些领导人不惜牺牲旁人对自己的信赖,其实是看得高、想得远,出尔反尔纵然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如果以「成败论英雄」,自打嘴巴才可以保住利益,又有什么不能改或者改不了的呢?

此举对有前瞻的领导人来说,他也在赌,赌自己打破承诺的行为,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利益,是否会得到众人日后更大的信赖。

出尔反尔的时机

1.见微知著,觉察台面下的动作 2.当机立断,在关键点上改弦易辙

领导人的一言九鼎很重要,但是面对现代商场的瞬息万变,很多时候政策必须跟着相应调整。但无论怎么样的通权达变,总有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像是企业成立的初衷就不应该「改变」,但可以随着时代「改进」,原因是企业成立的初衷代表一种信念和价值观;攸关公司存废不能变的,还有领导人的言行,这关乎商场信誉及大众观感。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除了出尔反尔的时机需要仔细权量以外,一个公司的变与不变,也值得领导人细细思辨。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