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后勤部门容易被业务压着打?不是谁「直接带钱进来」这么简单
过去这些年来,我总在各种场合中被询问,如何有效的沟通?如何向上管理?如何说服合作部门?如何跟部下好好谈?而在案子里,又有人说「专案管理的90%都在做沟通」、「案子失败,有九成跟沟通有关系」…
由此可见,沟通这件事确实让大家伤透脑筋了。但身为一个喜欢解决问题的人,对于如何高效沟通这件事,我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与方法,我想藉由这篇文章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沟通本身就是一门专业
今天我到一个产品经理的研讨会分享沟通的议题,我开头问大家:
「如果今天你没有掌握客户需求时,你会怎么做?」
我得到的答案会是用户调研、在产品埋tracking code、市场调查…
「你是产品经理,如果RD说他没听懂你的需求时,你又会怎么做?」
我得到的答案会是把文件写清楚、做wireframe或mock-ups、找雷同的案例给他参考…
是的,我们在遭遇这些专业性的沟通问题时,我们总会努力的去找寻可能的沟通方法,因为这是一种专业。
但如果我问:「如果你的提案被老板否决,还被痛骂了一顿,你会怎么做?」
我只是把对象换了,但本质上他还是一种专业上的沟通,差别在于,你跟你老板沟通的方法是什么?他想要看些什么?
我认为,与不同人沟通,本身都存在一条最佳路径,只是这条路径在一开始非常模糊,而我们必须投石问路,一步一步的将这团迷雾解开。
以下我将一一跟大家解说高效沟通的五大法则,这五大法则本身是具有顺序性的,请大家耐心阅读与反思。
法则一:建立信任感
其实多数的沟通问题,大多源自于缺乏信任感。如果今天老板要你去做一份报告,给你一个礼拜的时间做出来,下周四对上层主管报告,然后他提出了以下要求:
1.明天先给我看一下大纲
2.三天后给我看一下细部内容
3.下周二跟我对一下调整后的内容
4.下周三跟我rehearsal
5.下周四正式报告
听完他交代的任务后,当下或许你会觉得这个老板真的很严谨,只是一个报告,前后却要汇报五次。
另一个案例,我曾不只一次听过,有老板要RD上班报工时。我每次听到这件是,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老板真的会看这些工时资料吗?」,我相信不会的。
既然不会,那为什么还要大家报工时呢?答案很简单,他肯定觉得RD团队的产值不如他预期,讲白一点,他觉得你们生产力太低,甚至怀疑你们会偷懒。
第一个案例,老板要求非常细;第二个案例,老板想要掌握工作的投入状况。而这两个案例,反应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老板对你缺乏信任感,他不觉得把事情交给你是妥妥当当的。
信任感,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东西。
但是,如何建立或提高信任感呢?有三个步骤:参与、承诺、说到做到。
参与,指的是你必须要能投入到对方正在烦恼的事。如果是老板,就是公司生存的事,例如销售额、成本控制、利润率、竞争等等;如果是业务总经理,那最主要就是销售额;如果是功能部门的主管,除了各自的KPI外,最关键的就是专案的进展,对上与对外的关系维系….
然而参与,指的不仅仅是你了解他的状况,而是要进一步的让自己置身其中,这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但会让对方觉得你是真的想了解,想帮忙。
过去我总会要求团队的leader去参加各业务部门的会议,目的就是让他们真的「参与」。这样做的优点有三:
第一,各业务部门的需求与抱怨有了直接的出口,可以减少他在主管会议上放炮的机会;
第二,当我们愿意花时间在他们的会议上,对方会觉得我们有诚意想一块解决问题,信任感会提升;
第三,可以接收到第一手资讯,远胜于事后的转达。
参与对方的讨论、会议、邮件loop等,其实都是很棒的参与方式,你愈不说话,参与感愈低,彼此的信任感就很难建立起来。
然而,光是参与还不够,接着要承诺能帮上对方,这个需求可大可小,关键点是你不只愿意参与,而且还愿意帮对方解决问题,这会让对方对你的好感度再次往上提升。
承诺,这是参与后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如果有件事悬缺在那很久,但一直没有人愿意接手处理,或者没有人知道怎么搞定它,你评估过后觉得自己应该能搞定,那我建议你就承接下来,并承诺对方你会搞定这问题。
参与、承诺,经过这两个步骤,对方对你的期待基本上已经成形,但仍不足以形成强韧的信任感,唯有当你兑现了所说的话,彼此的信任感才会足够强。
说到做到,这是强化信任感的关键环节。你对于你承诺的是一定要放在心上,而且要确保不跳票。
在建立信任感的初期,即便只是很小的事情都不能跳票,你承诺4/8日要交付,差半天或差一天都意味着说到没做到,下次对方对你的承诺就会打折扣,别轻忽了这点小细节。
法则二:学会借势
接着要跟大家聊一个比较少谈,但我认为在大型组织内很关键的沟通观念,就是「借势」。
谈到「势」,大家很容易联想的就是「权势」,所谓的权势,除了因为title、位阶等因素而赋与外,其实还有很多种来源,习惯上,我会用以下这张图跟大家分享权力的源头。

垂直权力,这是组织中最典型的权力,因为身分、地位不同而拥有的权力。
副总拥有比经理更高的权力,CEO拥有比副总更高的权力。权力的取得,基本上就仰赖拥有更高的位阶与title。
水平权力,拥有水平权力者,本身并不具备直接调度人力的兵权或决策权,但因为靠近拥有垂直权力者,能透过各种方式来影响决策,因此而拥有了见接的权力。
举凡老臣、亲戚、老板的秘书、熟识的同事等,这些人不会在组织架构中出现,但却时时影响着公司的决策。很多人瞧不起拥有水平权力者,认为他们就是老板身边的小李子,但我建议大家先把这个偏见拿开。
一来,并非所有水平权力拥有者都是靠关系而拥有,很多人是因为他们的专业受到老板的信任,老板在做决策时多少都会征询他们的意见;
二来,不论你喜欢与否,这些人无时无刻都会影响你的工作与专案推进,都是利害关系人,你愈不跟他们打交道,你就会做得愈辛苦。
看懂权势的结构,接着我们如何借势呢?
关键点还是回到权力的结构,垂直权力的取得一般不会那么容易,我们先将重点放到水平权力的取得或借用:
取得,直接获取垂直权力拥有者,如总经理的信任感,而做法在信任感的篇幅我已经提过。更多的参与、承诺并且说到做到。若你今天位阶距离太遥远,那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你上级主管的信任感。
借用,今天有个重大提案最终要获得总经理的同意才能往下进行,而你清楚总经理在决策时,往往会征询幕僚A跟老臣B的意见。这意味着在这件事情上,A与B是具有水平权力的人,若要提高提案的成功率,首先得让这两人支持你,因此先说服这两人就成了一个关键工作。当这两人都买单了你的提案,基本上案子通过的机率就提高很多了。
然而,大型组织内的水平权力者大多也很清楚自己对垂直权力者的影响力,并非那么轻易就会为你所用,他们也是老江湖了。
但不要忘记,我前头提到,这群人拥有影响决策的权力,但自己本身其实不具备直接调动人力的兵权与决策权,因此他们肯定也会有需要你的地方。若你愿意帮他们解决问题,信任感很快就会提升,有了充足的信任感,你还担心对方不挺你吗?
接着谈第二种势-势能,首先要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为何后勤部门,研发、人资、产品部门,在谈判上总是容易被业务部门压着打?
是因为业务本来就拥有比较高的权力吗?不是。
是因为业务工作比较高尚吗?也不是。
是因为业务工作是直接带钱进来的工作吗?有点接近了,但业务能带钱进来也要看产品啊,还有一堆事情要后勤部门帮忙呢。
业务部门,不见得是公司内最勤奋、最聪明、最有价值的部门,但在多数公司内,为何他们的身分地位感觉硬是比其他部门高了一截?
答案是,部门定位更接近价值产生的地方。
价值产生的地方,简单的讲就是客户、市场,以及影响公司能否生存下去的营业收入。业务部门承接了公司价值交付的关键一哩路,他们在跨部门谈判时,总会拿带来业绩、满足客户的旗帜来洽谈,而后勤人员,总是用人力不足、时程太赶、不符流程规范来应对。
当业务部门拿着业绩或客户需求来跟研发谈,但研发的主管只能用时程太赶、人力不足来应对时,谈输的机率太大了。前者更像是公司的共同的问题,而后者更像是研发部门,甚至只是研发主管自己的问题。
业绩、客户与人力、时程、规范相比,两者孰轻孰重高下立判。
如果一家公司非常重视公共形象甚于短期获利性,那花钱解决负面新闻是一件很合理的事;
如果一家公司重视员工关系甚于客户关系,那为了员工权益而与客户对簿公堂,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如果一家公司重视业绩甚于客户服务,那为了业绩而牺牲产品品质,让客户蒙受一定程度的损害也不意外。
每一家公司重视的东西都不同,每一个人重视的东西也不同,但一定都有一个排序,我习惯称之为「势的顺序」。

以上是一个常见「势的顺序」的案例,估计80%的大型组织都是按着这个顺序来的。
掌握「势的顺序」后对我们的帮助会是什么呢?以下拿前面业务部门跟研发部门沟通的案例示范一下。
业务的说法「这个需求可以带2,000万业绩,而且客户说没这功能就不买」
→势的位置,客户+营收
研发的说法「目前我们的人手不够,另一个专案也正在赶,可能没办法」
→势的位置,部门+个人
这一回合,业务明显赢过研发,口气差一点的,还可能加一句「那是你们研发的问题,你们应该有本事自己解决」,就算吵到老板那边去,大概也很难翻盘。
但如果我们换个说法,「目前我们手上正在进行的案子,上线后可以满足200家客户的需求,而当初预估的业绩收入是5,000万,你这案子可能要再等等」
→势的位置,客户200家+营收5,000万
这一回合,彼此都拉到相同的位置上谈判,而且5,000万>2,000万,一般来说,业务部门通常不好challenge你什么,因为势并不在他这边,此时谈判的气氛通常会相对缓和一些。
当你借着某个势说话,其实你正张了一面大旗在你背后,别人若攻击你,意味着攻击这面大旗。
当你高举民族大义,有人攻击你,他们就成了叛乱分子;
当你高举公司价值,有人攻击你,意味着他不认同公司共通的价值观;
当你高举劳工权益,在一个不重视员工的公司里,就会被当成异端分子。
每个公司、团体、个人,对势都有不同的排序,去到一间公司,你必须先搞清楚公司层级的顺序,你可以透过观察,谈判过程去了解,总是在谈判中胜出的那些人,那们借的势是什么。接着搞清楚那些握有垂直与水平权力的人,他们对势的顺序又是什么。
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公司已经有了清楚的顺序,难道这些有权势的人,他们还会有不同的顺序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人就是重视品质胜过业绩,重视客户胜过公共关系,重视员工胜过客户。公司的层级的顺序是普世价值,让你跟多数人谈判或沟通时不至于落入下方,个人层级的顺序则是个人价值观问题,有助于你在面对此人时选择好的谈判策略。
权势与势能,是我在这个段落跟大家分享的核心关键,最后仍有两个建议要给大家。
首先,如果你想要赢,那你会希望具有优势,也就是你所拥有的势比对方强大,可以让你仗势凌人;
但如果你想要双赢,我建议你要尽可能拉成均势,让彼此的势位居同一个水平。对方谈营收,你就跟他谈营收,对方谈客户,你就跟他谈客户。
一来,对方不会觉得被你压着打,二来,更能凝聚共同的目标感,在合作上彼此会更加融洽一些。
其次,多用势能,少用权势。
势能是组织内共同的价值观,是大家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拿这个来谈判,出差错的机率比较小。反之,权势则会给人一种大欺小,上欺下的感受,若非必要,尽可能少用啰。
法则三:上游思维
这半年来我时常举一个案例,因为这个案例很好的解释了跨部门沟通、向上管理的关键问题,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今天你住在某条河川旁,生活所需的用水都仰赖这条河川供给,一切都很愉快。没多久,在河川的上游搬来了另一群人,他们不只仰赖河川供给生活用水,还用河川来排废弃物与废水,不道德的行为,直接侵害了你们的权益,身为下游村落的居民,此时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在不下10个场合提过,以下是我最常获得的答案:
1.我会去找他们,告诉他们这样不对,不应该这样做。
2.我会搬到他们上游去互相伤害
3.我会请公家单位来处理
4.我会把河道截成两条,一条让他们到垃圾,一条供正常用水
在工作上,这个上游就像是你的老板或你得合作部门,你是否要喝废水,很大一部分就仰赖他们,你可能没本事搬到他上游,也不会有公家单位会来帮你处理这个问题时,你怎么办?
从答案中,我们删除了2.3两项,剩下1.4两个选择。此时,通常会有人提出新的想法:
5.帮他盖垃圾场,教他怎么做废水处理
这个答案很好,帮对方直接的解决了问题,我对这个答案表示赞赏,但此时有人提出了反驳:
「老是帮对方解决问题,对方就会过度依赖」
这个反驳也很好,我接着提问:
谁是最迫切想解决此问题的人?谁又是受伤害最严重的人?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下游的自己,我们自己才是在整个过程中最想解决此问题的人。既然如此,那动手解决这件事得到的益处远大于害处。先解决问题,再来优化解法,而不是停留在现况受苦,等着别人来解决这问题。
在工作上,多数时间我们都没办法end-to-end独立的完成一个专案,所有需要跟他人合作的工作,基本上都会有上下游问题,多多了解你的上游,解决上游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你的问题。

在此还是要分享一张常提到的图,你的主管、老板其实也是你的上游,他们直接决定你要做那些事,也决定了你做的事的价值,如果你只懂得埋头做事,那你等于将你的工作价值寄托于其他人身上,若在工作前,能先往上游去了解他们的根本问题,你做白工的机率会降低,创造的价值也会更高。
前三个法则,如果你细细体会,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同理心的核心。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首先你得知道对方的处境,也必须知道对方的思维模式与期待。
法则四:让数据说话
身为一个强调数据的人,结果一整篇讲到现在却还没有提到数据,这并非我认为数据不重要,而是因为前三者在沟通时,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关键。
举例来说,若你看到某民调中心公布了XX市长候选人的民调资料,你看到姚X智先生以44%的支持度领先其他两位候选人时,你第一个念头一定会想到这是某个政治倾向很明显的媒体做的,看了一下资料来源「X视民调中心」,果真如你所想,接着的第二个念头就是:「假的」。

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念头?
当你对数据提供的对象不具备信任感时,对方提出任何的数据你都会打折扣。
如果你缴交了一份拥有众多数据佐证的报告,与会者却从方方面面来挑战你提供的数据,包含数据量不够、来源不具代表性、分析方法不全面等,总之,当我们对数据提供者缺乏信任感时,通常也不会买单见到的数据。
但千万别误会,我认为数据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在顺序上,我会建议大家先取信,再求势,后说理,别总是把理放在最前头。能说理的环境就说理,不能说理时,不要忘了信任感与借势的重要性。
法则五:复盘
身为一个科技人,我始终认为多数事情都有脉络,都有一个最佳路径,包含沟通。
如果我们将多数事情的失败都归因于「沟通」,那是不负责任的。跟我问一个产品经理,目前我们产品到底碰到什么问题时,对方丢一个「用户体验」问题给我一样,看似回答了问题,但你会发现这个答案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若要有助于问题解决,分类、拆解通常是有效的动作。
用户体验问题,你可能会拆解成介面设计、流程、视觉设计、性能等等,所以你也必须将沟通问题拆解,例如信任感、简报技巧、老板心情、简报资料等等,拆解完之后,你必须在每一次沟通后进行「复盘」。
复盘什么呢?这一次在哪些地方做的好、在哪些地方做不好?主要提案成功的点是什么?主要失败的点又是什么?下次应该在那些地方做修正?
有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放大那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但其实发生机率很低的事情。例如老板心情不好,或许你跟他谈100次也才发生过5次,但这5次的经验让你印象深刻,深刻到让你误以为有50%以上的机率都会碰到老板心情不好。
而复盘的好处,就是让你记录下每一次状况,不容易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经过拆解与复盘后,或许你会得到以下的结论,提案成功或失败,40%的原因与公司方针有关,而与老板心情有关的只占5%。
表达问题 10%
简报内容 20%
公司方针 40%
政治问题 10%
老板心情 5%
缺乏信任感 15%
当你有了这张表,我们在沟通上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必须要先将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搞定,所以表达问题、理解公司方针、准备到位的简报内容、建立与老板的信任感等事情就要尽可能做到100分;至于比较难控制的问题,诸如政治问题、老板情绪问题则是接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个问题之所以复杂,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它身上,当你用对了方法,也花了足够的时间,很多问题其实会一一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