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有收获」只是神话!一天工作8小时「帮红豆面包撒上芝麻」…年轻人再怎么认真,也只能领最低薪

关于年轻人的五大偏见

但当我在进行年轻人的支援活动时,时常听到这些话。 「为什么还这么年轻却不工作?」、「为什么会陷入那种状态?」、「难道不是只想偷懒而已吗?」、「要是帮助他们,难道不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吗?」等等。

简单说,人们对「真的有必要援助年轻人吗?」感到疑问。这也可以证明到现在大多数的人们还是不了解年轻人们所处的困境。

我在咨询等支援活动时所遇到的这类疑问大致上可以分为五大项。但是,从我稍后所提出的文章就能知道,这五大指责全都是误解。就让我来证明「年轻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这些主张根本就毫无意义吧。

一、只要工作就能获得收入的神话(劳动万能说)

首先,年轻人只要工作就能自立,只要工作就能拥有一般生活的神话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众心里。他们认为只要工作就能得到相应的酬劳,更能藉由薪水获得普通生活。

为了获得薪水,年轻人必须烦恼要进入怎么样的职场,该怎么样累积自己的工作资历。除此之外,也会因为社会压力而烦恼是否该选择安定的工作。也因为如此,在求职潮中最受欢迎的是部份上市公司,或是公务员。

但能够进入上市公司或是成为公务员的人当然只是一小部份,现实情况根本无法让所有人都能进入足以拿到正常薪水的职业。

事实上,即使努力工作却也无法获得相应薪水的工作也逐渐增加。而且,那些工作大多为非正式雇用,由于不是终身雇用,也就形成了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也有许多工作没有奖金或是福利,就算认真工作,生活也不一定会变得优渥。这就是目前劳动市场正出现的问题。也就是逐渐受到大众注意的「穷忙问题」,即使努力工作还是只能处于贫困状态。

这并非当事人只有低学历,或是沟通能力低落所造成的问题。而是就算大学毕业后正常工作,也难以维持生计的状况急速增加。

黑心企业的盛行更加重年轻人的困苦。虽然只是想普通地工作却无法如愿,反而在短时间被公司消耗殆尽。因为黑心企业而罹患忧郁症等精神疾病,最后无法工作的例子也相当多。所以说,「只要工作就能生活」这种「劳动万能说」已经不能通用了。

另外,主张这些劳动万能说的人,大多认为没有工作或是不愿意工作的年轻人都只是因为怠惰。也因为如此,他们为了让年轻人能够尽快工作,甚至还会说出「只要不挑怎么会没工作?」这种话来强迫年轻人工作。即使被他们逼迫的年轻人最后只能选择黑心企业工作……

有部份的年轻人被迫受到非正式雇用或是长年在黑心企业卖命后,深深体会到「那些工作到头来都没有回报」,而决定今后不再重蹈覆辙。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想要好好选择工作职场。这并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吧?由于无法安心工作的职场不断增加,会出现对工作失去动力的年轻人也是无可厚非。而关于这点,我非对他们强调不可的就是,千万不要不挑就随便选择工作。

若是极度恶劣的工作环境也能吸引到劳工,那么今后劳工待遇就永远无法获得改善。在可以安心失业的社会里,恶劣的劳动环境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不断增加。在其他社会福利优渥的先进国家中,由于不须依靠薪水也能够勉强正常生活,于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也会有相应的薪水,恶劣的企业也会被淘汰。正因为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落后,在失业时才会感到烦恼,不得不尽快再次恢复劳动或是回到劳动市场。

比方说,即使辞去了黑心企业的工作,却因为不立刻工作就无法生活,只好急忙再次就业,而新的公司却依然还是黑心企业,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我希望年轻人可以好好选择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再重新就业,也希望就业环境能让他们产生做好准备的动力。

但劳动市场的劣化剥夺了年轻人的工作欲望。时常都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在烦恼该怎么选择职涯,因而考取大量证照,或是不断阅读心灵励志书籍。但说穿了,若是不改变现在的劳动市场,他们的烦恼根本就不会消失。

二、家人会帮忙的神话(家庭扶养说)

就算不工作,年轻人们还有父母或祖父母可以依靠,就算在金钱上有困扰,家人应该也会帮忙。这也是一种神话。

但是,家庭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扶助年轻人了。由于家庭的人数缩减,相互扶助的机能已经降到了前所未见的程度。家庭年收也有减少的趋势,年轻人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光是应付自己的生活应该就相当辛苦了。

我一年约会陪同十几位因生活贫困而前来咨询的年轻人一起前往申请生活保护。而全体NPO法人一年则会有超过三百件(!)案例。一旦前往申请生活保护,福祉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就一定会问:「有没有可以依靠的家人?」

但可惜的是,至今我还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可以依靠家人扶养的案例。即使年轻人的生活相当困苦,却无法依赖家人。若是可以依赖家人的话,他们根本也不会来NPO或是福祉事务所咨询吧?

依靠奖学金就读大学的许多学生,根本就无法期待家人可以负担学费或是生活费。这也让人不得不感叹现在的某国究竟还有多少家庭能够互相扶持。由于不稳定的劳资雇用方式,薪水、年金减少,物价高涨等等,我认为一般家庭光是维持自己的生计应该都相当辛苦了。

而更悲哀的是,甚至有些案例是家庭压榨自己的孩子。

那就是长期受到虐待,更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充足的养育或教育的年轻人。由于家庭本身缺乏温暖,对年轻人来说,家庭甚至只是个会给予危害的存在。社会上也有人将这种家长评论为「毒亲」。

即使有家人,也无法期待他们能发挥功能。也有的案例是家庭关系本身就容易造成当事人压力,而要求他们与家人同居或寻求家人援助等行为反而会让问题更加恶化。比方说,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轻人在老家生活时,对疾病不甚了解的父母不断催促他们就业,因此产生巨大压力的咨询案例更是络绎不绝。

对他们来说,更是怎么样都说不出:「我有家人帮忙,不用担心生活。」这种话。他们虽然想跟家人分居,却因为无法维持生计而断送自由生活的机会。我们也会接受这些年轻人前来咨询究竟该怎么样才好。这也是「无法离开老家生活的年轻人」所持有的烦恼。

我认为今后社会应该舍弃「伤脑筋的时候就依靠家人」这种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伤脑筋时就依靠家人这种论调,相当容易让家庭负担起社会福利或社会保障应有的功能。这么一来,很有可能拉垮整个家庭,更会妨碍社会福利或是社会保障的发展。就这一点看来,家庭扶养说可说是最危险的过时思想。

三、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神话(青年健康说)

你是否也认为年轻人应该健康且充满精神呢?

其实他们的健康状态现在正急速受到威胁。特别是在职场受到长时间工时或是压迫等伤害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更是大量增加。各位是否知道他们所前往的诊疗科目中,位居榜首的就是精神科以及神经科吗?而且,这趋势更是年年上升,丝毫没有降低的倾向。

某国社会正逐渐在侵蚀年轻人的精神。也因此,年轻人的自杀率也跟着拉高。在各主要先进国家之中,年轻人(15到34岁)的死因第一名就只有某国是自杀,而年轻人的自杀死亡率也是由某国夺冠。

忧郁症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是相当容易让人葬送性命的恶魔,由于精神障碍而申请职灾保险给付以及承认件数的增加更是相当有力的证据。周遭的人对精神疾病的无知也会有所影响。周围不断质疑「为什么那个人不工作?」的眼光,应该也是造成他们自杀的远因。社会必须尽速正视年轻人承受过度压力进而引发精神疾病,或是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后缺乏支援对策的情况。年轻人已经快被逼到绝境了。

当然,有许多年轻人即使面对不合理的环境还是每天努力工作,但若是那些人失业或是长时间失去工作又会怎么样呢?可能会因此成为社会少数派,加上丧失自己的容身之处所产生的失落感等,年轻人的不安应该巨大得超越我们的想象。试着想象那些不幸生病,不得不离开职场的年轻人的心情,他们所抱有的挫折感与不安更是算也算不清。

由于无论是社会体系或职场观念,都是以年轻人就等于健康这个前提所形成,以致于支援制度一点也不完整。老实说,可以让年轻人请年假到医院看病的企业更是相当稀少。

虽然罹患肉眼难以判断的疾病患者急速增加,但却很少人会考虑年轻人的身心状态,并要求他们去做健康检查。要是到了40岁,接受健康检查的机会也会增加,但对于年轻人心理受创的状况,顶多只有部份公司会有企业咨询师协助提供心理咨商,没有实际的对应处理方针。

我们总认为年轻人就是健康有活力,但这也会让人一不小心就踏入制式思考的陷阱。或许年轻人们已经不再是健康且充满活力了。

四、「以前还要更辛苦」这种时代错误的神话

不喜欢年轻老师,年轻对老师插图

「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都是辛苦的。」大多是熟年世代的人才会说出这种话。

「战后有一段时间,就连食物都相当匮乏,我还是在什么都没有的状况下,想尽办法努力向上获得成功。活在现代富裕时代中的年轻人,跟那时候比起来根本一点也不辛苦。」我时常遇到带着笑容,说出这些话的高龄者。

首先,每个人对于辛苦的标准皆不相同,这其中也包含了个人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若是不设身处地思考,应该没有人能体会他人的辛苦或痛苦吧。在年轻时努力过的高龄者,通常都会要求年轻人也必须付出一样的努力。企图强迫他人接受「趁年轻时多吃点苦」这种单纯且平面的理论。

或许有些突然,但我想在这里说明「贫困」及「贫穷」的不同。过去或许的确是物质匮乏的贫穷时代。但是,周围的人们也都处于一样的状况之中,即使生活穷困,却也会随之形成能够补足贫穷空洞的人际关系或是连带感。

也就是说,即使物资匮乏,但人际关系却相对丰富。比起现代,有更多人藉由自助以及他助等方式获得了援助。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又是如何?家人、亲戚、邻居的叔叔、阿姨难道会在他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吗?有像以前那么便宜的租屋可以选择吗?

出生就决定了命运

即使是同个世代的人,也无法理解或是分担对方的痛苦。得天独厚的人从年幼时便就读私立幼儿园、私立小学,接受了父母相当金额的教育投资。周遭当然也都是高所得的家庭,他们自然而然都是与跟那些人缔结朋友关系。若非他们主动,否则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贫困或是低所得的人或是环境。那些面临惊人困境的家庭状况,「平庸无奇的人」则必须一辈子面对那些缺陷。

在社会构造上,即使从一开始就身处于无法努力的环境,或是即使努力也没有回报的环境中,没有金钱及资产的年轻人还是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感到自责。而过时的想法却认为目前拥有金钱或资产的人都是单纯依靠努力才获得如此成果。这只会更加强化这一类的悲剧。

若是原生家庭为贫穷所苦,儿童就无法获得充分的教育资源,不得不放弃就读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的机会。贫困或阶级差距简直已经完全固定化,且不断地再制。某国已经急速失去了只要依靠努力或实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公正以及平等。

我认为有必要让年轻人都能踩上「相同的起跑线」,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努力及实力。而依据原生家庭的所得多寡,教育资源的份量来决定孩子们的就读学校或是未来,更是一大错误。

五、「趁年轻时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时」的神话(努力至上主义说)

如同前方所述,现代社会即使拼命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回报。非正式雇用的员工无论多么努力,还是有相当大量的年轻人无法转为正职员工。社会无视了整个企业的经营与社会的存续,究竟有多么依靠非正式雇用员工的力量或经验,依旧只将他们当作「机器中的螺丝钉」一般对待。

不喜欢年轻老师,年轻对老师插图1

企业就像是认为还有许多随时可以替换的人存在似的,一点也不重视自己的员工,也不愿意让他们转为正职。虽然雇用人数不断增加,但却只有非正式雇用人数直线上升,这种不稳定的雇用方式简直是不受限制地疯狂增加。究竟该削减多少人事费用也成为了企业的目标之一,年轻人的工作环境已经劣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若是将这种工作环境置之不顾,却一味要求年轻人拼命努力是否过于残酷?比方说倍受创业者推崇,相当有名的京瓷、第二电电(现为KDDI)的创业者稻盛和夫先生说:「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开辟未来。要正确预知未来就必须努力,因为将来就位于今天的延长线上。」

但这种想法,在这时代还能通用吗?我在这里必须指出,正是这种信奉努力至上主义的社会才会将年轻人逼入了绝境。在企业经营者中有许多人像稻盛先生那样,以自己的成功体验为根据,进而强力推崇努力至上主义。

当然,我绝不是认为努力是非必要的。我深信努力分为「有所回报的努力」以及「没有回报的努力」这两种。若是不先说明努力分为这两种,就将一切都归类为「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的话,简直可说是落后,甚至毫无责任感的说法。

不喜欢年轻老师,年轻对老师插图2
Hdx Cafe@flickr.CC BY 2.0

请各位想象这种打工内容。

在工厂中一天8小时,一一检查输送带上送来的红豆面包有无异常,再洒上白芝麻,整个工作时间就像这样一个又一个地不断洒上白芝麻──由于这是谁都能办得到的机械式工作,公司便聘用低薪且非正式雇用的打工人员来负责。由于这是项不需要熟练度的简单工作,工作内容是否真对员工的个人成长、专门技术以及未来生活的安定有多少益处?无论怎么努力,依然还是只有最低时薪,每天也只能不断重复那些工作。

在这情况下,究竟该怎么样找出对未来的展望?该怎么样才能脱离穷忙状况?对于这样的劳工,真的有人还能说出:「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开辟未来。」这种话吗?

无法全心投入的工作

从事不需要熟练技术且单纯工作的非正式雇用员工,也很容易辞职。由于他们无法看见自己未来的发展性,生活也不稳定,再加上工作的取代性高,更无法喜欢自己的工作,更别提能否产生归属感。也就是说,认为这份工作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回报,更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类工作的非正式雇用人数更是逐渐增加。

前面曾提到的稻盛和夫先生也说过:「为了获得真正的成功,产生伟大的成果,首先必须先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对于这想法,我认为那正是因为他活在过去美好的时代。能让人全心投入的工作应该并非只为了赚钱,而是能产生成就感,充满创造性,能或多或少发挥自我个性的工作才对吧?更能因为这份工作而建立起个人的自信心或受社会肯定的意识,进而逐渐产生自信或是身为社会人士的自觉。

简单来说,无法让人全心投入的工作环境逐渐增加。我在此想再次强调,无视这些恶劣工作环境,认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对回报的「童话」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环境了。希望大众能够先正视年轻人的工作环境后,再冷静地看待前人的名言。也就是说,因为时代不同,希望各位不要被那些过去时代的经验所迷惑。

可惜的是,我们从那些高度经济成长期的领头企业经营者的名言中所学到的教训,都已经过时了。由于雇用环境过度恶化,能够预见理想、梦想以及未来,进而从事有所回报的工作的年轻人实在相当稀少。正因此,我们才有必要重新整顿出无论努力是否能获得回报,都至少能够过着普通生活的劳动环境。

也就是说,即使不需全心投入工作,不需要过度努力,员工都应该能过着普通的生活。对现代经营者来说这原本应该是基本观念,但现在却以那些黑心企业领头,要求员工付出过度的努力。在就职时,那些企业总是会画大饼让员工怀抱着「梦想」,但最后员工多都会在数年内离职。但也因为曾有过梦想,在离职或是调职时的挫折感也更加沉重。

在此我必须强调,贫困世代的人们必须冷静地评断,自己目前的工作是否真的值得自己付出努力。

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学生们经过重重努力后从大学毕业准备进入职场时,必须暴露在比过去还要更加严格的审视眼光之中。即使努力求职,也无法如愿以偿地进入自己理想的职场或工作型态。这也是理所当然,毕竟多数人所寻求,名为稳定工作的「椅子」已经大幅减少了。

为了寻找那些椅子,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不断鼓励自己努力求职。而无法坐上那些椅子的人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在精神上陷入困境。

请各位回想1960年代开始的高度经济成长期,那时候的企业会像现在这样,要求年轻人拼死拼活地努力吗?那时候大多年轻人不都能进入正常公司,并在制定好的研修体制中学习成长吗?那时候也相当重视年轻人的潜力,给予适当福利并协助他们成家立业。但这些现在全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现在正生活在劳工价值大幅降低的社会之中。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