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比较固执,非常固执,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

屡败屡战,其实是一种自大行为?一个方法判断你是「固执」还是「坚持」

我今天是想来谈谈,我们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从主观的感受,转为更客观的评估呢? 「自大」和「自信」感觉起来好像会容易混淆,有人会说这两者是「一线之隔」,那么这个「一线」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曾经也很困扰,毕竟我们要知道那一条线,才知道该怎么做好自己。

直到我翻到笔记里的一段话,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一条线,是差在你做一件事,主要把你的信心放在「结果」上?还是在「过程」?这一段话,是来自马东:「自大的人,他重点放在结果,他觉得这个结果,我一定能够拿到。而自信的人呢,重点放在手段、放在过程,这个结果我能不能拿到,我不敢保证。但是我绝对相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能表现出最好的水平,这叫自信。」

这句话其实就带有「闭环思维」的概念,在《雷蒙三十》EP22里头,我们有谈到,做一个产品的目的,不是去把这个最终产品推上线,毕竟外界环境我们不可控。把这个概念延伸一下,如果我们自始至终都痴心觉得自己能完全控制外部环境,只想把这个产品实现,那么就是「自大」了。

那么「自信」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认为一开始的预想只是种假设,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地做好过程中的每一个方案,看看这方案是否能真正解决需求,去验证、去试错,从行动中获取反馈,即便失败了,也不至于太难过,毕竟环境不可控嘛!换个心境持续修正手段和方案,找到下一条路径。

如果把马东的话换成我的话来说,我认为「没有闭环思维的信心就是一种自大。」但这好像又有点太不白话了…没事的,理解一个概念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一个故事开始,那我们来讲个故事吧。

固执是以为结果是能自己掌握,不懂得修正方法

马东举了一个例子,说可以从《奇葩说》节目的选人阶段,看到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大,甚至说是坚持,还是固执。他说他在几次海选后,有一件事让他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些粉丝,他们几乎每年都来参加海选,而且都会跟节目组说:「我太喜欢《奇葩说》这个节目了,所以一定要参加到,登上这舞台!」只不过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没被选上。

导演组跟马东说:「这些人凭着对我们节目的喜欢,能够坚持每年都来参加,已经很了不起了。」

马东却回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他说:「我也很感动,感谢他们对我们节目的支持,但我不觉得这些选手的行为叫做坚持,反而是一种固执。」

为什么呢?

他说,如果一个人特别想参与《奇葩说》这个节目,他因此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参与这节目,那么这行为是种坚持,因为他的把他的信心放在手段上;换个面向来看,如果他是以「我必须以《奇葩说》选手的身份进入《奇葩说》」这种想法的话,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那么这就不叫做坚持,而是种固执。

一次海选的失利,可能是因为运气和环境,但接二连三的,数年过去了,已经证明「你不一定适合当选手」,或者说你不一定只能透过「海选」这方式来当选手。马东补充说,你也可以试着报名我们公司,说不定你会适合当《奇葩说》的编辑,做它的选角导演,这些都是参与《奇葩说》的方式,而不一定是选手。

这套概念其实也可以套用到我们的职场或生活里,我们知道要达成一件事,要设立「目标」,找到「方法」,持续「行动」;行动的意义在于,从经验中去找到新的方法,而不只是死盯着着目标然后死嗑自己,拼了命地做着一样的事。

马东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最为传神,他说:「固执的人,他在意的重点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目的了,他真正在意的是『我得证明自己是对的』,我的方法并没有错。」

故事切换到我自己身上,我也曾经自大、固执过。

固执是放不下自己的自尊,想要控制一切

在我化工系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写部落格,经营社群媒体,还弄了台南城市浪人等校外专案,开始被系上老师和同学们认为我在学术领域上很不专注,是个叛逃的化工系学生,所以我在成大发起了iGEM项目,那是个美国MIT举办的国际基因工程大赛,是个以学术研究为主,结合跨领域的合作应用的竞赛。

因为我们是第一届,一开始有着制度和资源要打通的起始成本,我们至少要花上个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让这项目从0到1。我一开始也确实拼了命在筹组团队、规划研究计划、实验专业训练、整合学校资源,寻找外部合作机会??等等。

但我在约莫半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学术研究这条路了。在那半年里头,我几乎是每天早上6点起床,上MIT跟Havard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线上公开课程,参与团队的研究训练计划,还到生物实验室里实习。

脑中的专业知识虽然变多了,但心情却不怎么快乐。但又因为整个项目是我的指导教授找我发起的,团队成员也是我找的,我不敢中间退出,只能不断地告诉自己:「这套方法是没有错的,只是我的努力还不够,还没度过平台期。」所以我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参与研究课程和实验操作。

后来,我们团队确实在世界大赛上拿到还不错的成绩,也成功把跨领域团队的基石建立起来,但整件事情若以我个人回头来看,对我的主要收获只是「我知道自己并不适合这条路」,因为这经历对我自己的职业发展其实没啥帮助。

我花了超过一年半的时间,来换取这个我在半年时,就已经清楚感受到的事情。你说,我那时候是不是就是很自大和固执?因为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可以有学术专业的这个结果,却忘记了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尝试,即便在过程中有了强烈反馈,我却不敢面对它,反而继续地用一样的方法去证明,这就是所谓的愚蠢的勤劳吧。

我后来也发现,当时我心中放不下的不是iGEM这个项目,而是我自己的自尊。

自大:自以为能控制全局和结果;自信:结果我不敢保证,但过程我尽力

其实这也跟谈恋爱很像,我们可能都曾经是「自大」的男生(谁跟你一样XD),会认为只要我一直做好某件事,就一定能让这女生喜欢上我,认为自己能够掌控全局、控制环境。因此,会对于女生喜不喜欢我这个「结果」非常在意,如果她今天跟别的男孩子玩得很高兴,就会很容易不开心,自己吓自己。

然而,「自信」的男孩,会知道女生喜不喜欢自己这个结果不是他能控制的,而是女生自己的权利与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当下的每个决定,让每一次与女生互动中增加好感度,从观察去感知,再从反馈中调整方法,一步步达成目标。

或者说,如果你是参与了《雷蒙三十》这节目一段时间的蒙友,你会发现这个节目可能在内容上的更新频率不太高,现在也还没有大肆宣传推广,但我们会尽可能地收集每一个反馈,来调整修正我们的方式。

因为我们知道,坚持往自己的目标前进之外,又懂得承认自己过去的一些方法跟手段是错的人,才叫做自信。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