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龄这样教出3个史丹佛的孩子》以孝为名,牺牲自己的理想并不是伟大,是对自己不够诚实
「我叫陈美龄,今年是61岁。」许多人近期忆起陈美龄这名字,是今年五月,一条访谈影片。史丹佛教育学博士的她,把三个孩子都送往了史丹佛念书。
人说怎么办到?她简单一句,家庭教育。重要的不是孩子高学历,而是孩子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
陈美龄谈家庭教育,切身学问在里头,一一细数,家长不可以做的十件事:不要用物质鼓励孩子、不要替孩子拉时间表、不要对孩子说谎、不要帮孩子做选择、在孩子发问的时候,别让他们等。
活过60余年头,生命是长长的隧道,她写下满满感恩,每个角色都有她真切的追寻,她是歌手,拿了教育学博士,做演说家,也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最喜欢自己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访谈当日天气糟,某地大雨毫不留情,从香港飞来的陈美龄,穿着一身薄荷绿套装,从雨里走来,倒神清气爽,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她性格宽厚,开口闭口常言感谢,却也有不服气的脾性,一路走来,她以少女似的柔软与强悍,给自己一场丰沛盛大的生命。
如果没有自己,你做很多事情都会迷惘
家庭教育的灵感,大概借镜自她自己。
陈美龄笑谈,小时候,自己没什么自信,跟在姊姊光环身旁,觉得弱小。那时候去做了义工,才知道弱小如己,也能助人,心里暗自许了和平的心愿,从此有了在意。那时候才明白,「自我肯定好重要的,一个人才对自己有所期许,有所用心。」
相信自己能够,其实是很大的力量。
小孩不被鼓励有自己个性,不曾替自己做过选择,不曾有承担失败的机会,长大了,也会遗失成为自己的能力。
于是,她经常向自己提问。二十多岁,她问自己,还想当歌手吗?拿过新人奖,站过大舞台,试过人气偶样滋味,对歌手身份还有追求吗?她知道自己幸运,成名早,于是细细去想唱歌的理由,原来自己始终渴望的是连接,歌声是桥梁,把人心牵连一起,可以传递和平的讯息。
「我生在香港,确实很敏感,是不是个国家都不知道了,但歌手身份,让我可以做得很多。我就在想,这可能是我的calling,我想用歌声把人连在一起。」
别害怕抛问题,后来她也经常问孩子,那么你呢,你喜欢什么?找到自己好重要,该花上一辈子时间。
美龄论争与史丹佛,争取劳动母亲权益
陈美龄是个温柔的人,她的温柔有力度有广度,也掺了点大胆。歌手身份有其影响力,就用来做重要表态,除了倡议和平,她也诉诸女权。
31岁那年,刚生子,她带孩子到电视台工作,本该寻常不过,却引起某国举国哗然的「美龄论争」。有人指责她贪婪,什么都要,女生结了婚,就该回家,怎么还带孩子来抛头露面?她想了想,也好,是时候争取劳动母亲权益,甚至工作中的父母,孩子该由谁来看顾?
八零年代,保守的某国社会,容不下她,事件引起海外媒体报导,史丹佛教授敲门找上她,「你要不要拿个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就谈某国男女待遇差别与权益?」
她准备资料,意外上了,却在同一时间,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能同时生孩子带孩子,同时念书吗?犹豫之际,教授跟她说的话,让她记着很久,「你知道吗?很多女生都和我说过同样理由。因为孩子,选择放弃梦想。你能想象未来你跟孩子说,妈妈因为你牺牲,放弃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吗?」
她想了想,选择试,正好也是试验当代女性难题。他们举家到史丹佛,生完孩子的第二天,她就回课堂学习,她修教育学,渴望解决某国社会的问题,两个孩子在史丹佛校园长大,生活跟学习始终靠近,生根了知识的渴望。
「我后来想,妈妈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影响。不见得要出国,社区大学,或阅读都很好,孩子看见妈妈读书,觉得读书很自然,好快乐,也会想跟着做。」
问她辛苦吗,她歪头想,「我最重要的第一件事,还是妈妈这角色,孩子因我而来到这世上的,我有责任,我有选择的。老公可以放下不顾一会,孩子不行,」她俏皮地吐舌,「家庭能给生命带来很多影响,若是成功,但错过了孩子成长,永远也有个遗憾在。」
学成归国,某国通过「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往平权推进一步。
既然要做,就拿出120%的力气,才对得起自己
陈美龄望向当代某国社会,改了很多,毕竟还不够。从前女性结婚,怀孕,就立刻革职,现在法律保障下,状况少了,可通常怀孕也等同断了升迁机会,女性在职场高位的比例少,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生育是大问题,「某国还是父权的,重男轻女,我生了三个小孩,都是男的,长辈们自然高兴,可我心里想,我也希望生个女的啊。」改变需要时间,陈美龄说,自己在这块的个性拗,真心相信一件事,想方设法也要推动,愿意用时间等。
大概也是这样的性格,让联合国基金会找上她,担任联合国某国亲善大使,负责处理儿童卖淫与儿童色情议题。她积极募款,参与游说,推动法律,也寻求同盟,「我觉得值得的事情,我会用所有力量去推。钱买不到我,权力引诱不到我,所以反对我的人觉得我很麻烦,赞同我的人觉得可以相信我。」
她讲这话时表情俏皮,而背后肯定有很多辛苦。当一个人真的相信她在做的事情,别人也会怕的。陈美龄个头娇小,认真起来精神巨大,好像拿出了全身气力,跟这世界拼搏。
她说自己是这样想的,工作之于她,皆是恩惠。 「这世界上跟我能力相近的人很多,做得比我更好的更多。我是刚好有缘份,拿到一份工作。既然决定要去做,那就要努力做好。当然也有可能,用了120%的力气,还是做不好,那就是自己能力不够。」
「今天可能能力不够,但明天一定会更好。如果每天都全力以赴,会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你。」她教孩子,不要怕机会,别人不做的事情你去做,做多一点,就算没有结果,自己也会成长。
顺应生命之流,在每个环节付出所有,陈美龄没有遗憾,60 来岁,常保赤子之心,生命好新鲜,总是给她惊喜。
没有一个人喜欢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教育是陈美龄永远关注的命题,她说有一点好重要,
每件事情都有值得深究的学问,没有一个人喜欢的东西是不重要的。亚洲教育有时会嘲笑孩子的梦想,导致最后,大家的梦想都长得很像,欠缺了自己的灵魂。但我们都该经常去问自己,有没有什么事情,做一辈子都不会闷?她说有学生想刻意闹她,举手,「老师我没什么喜欢的,就喜欢睡觉。」她眼睛一亮,语气肯定,「我说睡觉很好啊,睡觉有很深的学问,到现在都没有解答。到底是分开睡好,还是一起睡好,到底要睡多久才够。你喜欢睡觉,那太好了,你可以替大家研究睡觉的学问。」
真的,你有绝对的资格,去追求梦想,只要是你的追求,就有意义。如果你真的喜欢,就别管别人怎么说,真要比较,跟昨天的自己比,去问,我今天还可以做什么?
如果要做,也不要只为了自己,「你帮自己做事,那是很闷的,反复做了几次,就觉得没有意义。替自己找一个大我,一个比你更崇高的目标,永远也有个方向去追寻。」
陈美龄说生命里没什么小事,当你这样想,会有很多感激。比方说喜欢睡觉好了,你可以进一步替睡不着的人解惑,帮助忧郁症的人顺利入眠,你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还能用这件事情帮助别人,那个快乐很富足,可以支撑你到比自己想象更远的地方。
你最能改变的是自己,不要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诚意
在人生追寻的过程里,同时练习替自己做决定。 「你替自己决定,失败才没有借口。你后悔,也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但是怪自己其实比较好,这世界上你最能改的,其实就是你自己。」你不喜欢今天的自己,明天就可以改变。
当生命剩下清晰的 calling,失败也是一种前进。你不再害怕失败,失败是让你更认识自己。
有个情况常有所闻,父母爱帮孩子做决定,孩子虽不同意,却花上三四年时间,证明父母给自己的选择是坏的。 「爸妈不要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你也会错的;孩子也不要拿孝顺当借口,去抗拒替自己的生命做决定。」
陈美龄语气有很多心疼,孩子是因父母而来的生命,却是独立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父母若要去爱,就该给孩子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让孩子习惯提问,让孩子喜欢探索。
有次煮饭,儿子跑来问她,为什么天是蓝的,陈美龄答不了,这饭依然要煮的,但她就是把火关了,看着孩子,「你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孩子独立,需要父母懂得放手。孩子也是,如果要做就做理想的自己,不要成就别人的理想,不然达到了也不开心。
人生之中,没有比爱人更重要的事
聊起家庭教育,我们欲罢不能。有的家庭核心是权威,有的家庭态度是放任,美龄的家庭里有很多爱,更不避谈重要的性教育。
「我们家九岁就谈性教育,我告诉孩子,什么是青春期,身体会有什么变化。我也鼓励孩子,想恋爱就去恋爱,人生之中,没有什么比爱人更重要的事情。」
那人走过来,你心跳加速,如果这时候家长说不准,等同是把孩子的感受按捺下来。孩子长大后,反而不知道怎么表达喜欢,还觉得这个感受是错的。拒绝与被拒绝都有艺术,失恋也要练习才是,陈美龄笑嘻嘻地对孩子说,「你以为你帅吗,人家不见得要喜欢你呀。」
学业外,爱情是很多人绕道而行的重要学分,人若是能懂得爱人与被爱,会觉得自己非常富足,会长出自己不认识的力量。陈美龄指自己,你看我个头小,可是,when you give love, they love you back. 爱就是这样,自己原来好强大。
周日早晨访谈,窗外大雨,屋内我们聊得很长。美龄想了想,最后想给年轻人几个鼓励。
感恩是整场专访的关键字,出现了六、七次有,陈美龄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激开关扭开,人生不谈成败,但愿喜欢,于是没有后悔。
【后记】陈美龄的少女心画面
访谈后,陈美龄拿出手机,刷了刷消息,看那香港挂八号风球,今晚飞不飞得,兴奋分享,应该是能飞的,露出俏皮小虎牙。
拍照,移步三楼,陈美龄背向白墙,双手不自觉比Ya,有拍少女日杂的错觉。我们问她怎么保养,看上去好年轻,她笑说大概是生了三个孩子的缘故,生孩子,就年轻了。
我想,肯定是她总跟孩子一起学,一起向世界提问,于是活过一次又一次,心里永恒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