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哪些,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你的人际关系多成功,取决于认知边界的广度

「认知边界」是什么?

所谓认知边界,指的是我们根据过去人生经验而对世界所描绘出的规则与界限。换句话说,我们与外在的互动,其实是主观诠释后的反应。也因为主观诠释将影响我们的反应,所以若能对别人行为有更广泛的诠释解读力,你就能有越圆融的应对反应。

但,这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还记得《骇客任务》(The Matrix)第一集的最后吗? Neo本来一直是软弱的可怜虫,到处逃跑着。但在最后他终于领悟了自己所处的世界不是真的,全都只是电脑程式码。而当他能看穿这一点,对于世界的认知突然就大不相同了。他开始可以直接看到母体的程式码并进行修改,于是就取得了超乎原本的力量。这就是所谓认知边界拓展后的改变。

但大家可能会说:真实人生又不是电影,我的认知边界就算拓展了,汤匙也不可能弯曲啊?

对,在现实世界中认知边界就算拓展,汤匙还是汤匙,也没有母体这东西存在。可是当你的认知边界被拓展后,你就有办法能「拉高视野」。而能拉高视野的人,其实会有类似可以窥见母体运作的能力—意思就是搞清楚了世界运作的本质。而这部分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世界运作的本质懂得越多,你应对别人的方式会开始不同,人生结果就可能有所差异。

来打个比方吧。像过年时,大家总会碰到很讨厌的亲戚。他们老问你「怎么还不结婚?」然后叫你「不要这么挑」、或是问你「何时生小孩?」「薪水有多少?」,完全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大部分人在碰到这类亲戚时,心里其实都很气。可能在心里OS:「这些事情干你屁事?」但对方毕竟是长辈,你不敢真骂出来,只敢在心里隐忍,最后气得要死,谈话结束时可能手还一直抖。越不敢反击,下次就越拼命躲着他;不然就是忍功不够好,被问到最后,实在忍不住讲了一两句很冲的话,结果变成对方跳起来不爽。无论哪一种状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都极度负面。

但面对此问题,若「认知边界」能拓展,问题就会大不相同。

你会气,会想反击,是因为在「你的主观认知」中,会觉得对方是「故意」想找你麻烦、想羞辱你、所以你心里会很气。可是如果我跟你讲,对方未必就是心存恶意呢?会问这些话的人,有一定比例根本只是有社交障碍。他很想跟你建立友善的关系,但因为不知道年轻人的话题,所以只好乱问一些问题(就像小学的小男生想吸引女生注意,却只会拉对方头发)。再不然,有些长辈问话,其实只是一种「防御型的关心」—意思就是说自觉该对小辈关切些什么,可是又不知道能做什么,而且也没有真想做什么太复杂的事情,所以就透过这些问题来「表达」他的关心。最少,之后他还能安慰自己:「我也是很努力想关怀他耶」。

所以,当碰到这两种状况,其实你回答什么都没差,因为他只是想表达「有关心你」而已。所以当他问题问出了,就自觉自己有关心了。至于你想结婚也好,不想结婚也好;钱赚得多也好,钱赚得少也好,对他来说都没差别。所以,大部分时候对方问这些问题,可能都没有太多恶意、也不是针对你,你其实不认真回答也没差。 (可以参考Bryan这段分享:大人学QA:过年时如何抵挡长辈的温情攻势)

你看,当你知道「这类问题未必是真想干涉你」,你就可以心平气和放轻松地打个哈哈敷衍过去。甚至,一旦你理解很多长辈其实是很想跟你亲近,只是根本上不擅于社交,这时候虽然仍旧会碰到这些尴尬的问题,但心里感受到的不再是愤怒,反而可能是同情。同情长辈不知道怎么跟你聊天,憨厚笨拙地尝试用问问题当彼此的连接。当同情出现,你就没有愤怒。而当愤怒没有遮你的眼,你就能平心静气地敷衍过去。就结果而言,他没得罪你、你没生气、你没反击、你没得罪他,最后大家和乐融融,人生不就不同了? (当然,恶意挑衅的长辈,则会在你反复敷衍下,拼命把话题拉回来。这种状况,你大可以适度反击,一样也不用气在心里)。

现况,常是过去经验的束缚

总而言之,我们很多人在现况的困局,往往都是过去经验的束缚。如果碰过控制狂的父母,对于权威就常常束手无策;碰过渣男,就容易认定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碰过爱慕虚荣的女生,自己就会在不自觉中渐渐仇女。换言之,现况的痛苦,常是过去经验的反复示现。

所以,你若希望人生不再重复过去的状况,就得努力拉高视野,让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有更多想象。

像我在「恋爱大人学」这堂课程中提到有数个让人在恋爱中失败的致命错误,其中一个叫做「出错牌」。为何有人会在恋爱中出错牌?关键也就在于很多人对现实的认知太狭隘。认知太狭隘会让你对于别人的行为产生错误解读,自然就会做出不合宜的反应(不该发怒你发怒;不该送礼你送礼;不该告白你告白;不该贴近你贴近;不该要求你要求等等)。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是面对谎言。很多人会觉得,相爱的两个人是不该有秘密、对方也不该因为任何事情有欺骗的行为。但这种认知从何而来?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学校教育,老师与课本拼命告诉我们,说谎的就是骗子,骗子等于坏人。坏人就是……坏!所以大部分人就直觉把这等号起来:骗子=坏人=不可接受。而亲密关系当然不能跟坏人在一起,所以身边的人当然不能骗我。甚至有些情侣还会觉得,两人之间完全不能有秘密才是最好的关系。一旦对方隐瞒了什么,就表示对方骗了自己,那对方就是坏人,然后就会「直觉地」想做出严厉的反击。

但如果你在此冷静一下。先放下过去别人灌输给你的知识,也就是欺骗=坏人这样的捷思途径。你试着把视角拉远一点:欺骗一定都是坏事吗?若到了一定年纪,必然可能会理解:欺骗在部分情境下,反而是在意他人的表现。比方说,别人请你吃他很辛苦手做的食物,明明很难吃,但成熟的大人是不会说「这超难吃的」,而会眉开眼笑地表示「这东西真美味」。你的欺骗,不是因为坏心,不是对他有恶意,而是因为在意他的感受,不希望他内心受伤。这时候如果不说出谎言,直说出不加修饰的评语,反而才是毫不在意的恶毒。

当然,我不是要说服你「骗子其实是好人」的论点。而是试着告诉你,当你的人生历练够多(无论是自己拓展,或是别人帮你拓展)后,当你理解欺骗有可能是代表好、也可能代表坏时,当下次面对有人骗你时,你就不会立刻从「骗子就是坏人」的道德标准来下结论。而会理解,你必须先拉出整个脉络,理解对方骗人的动机与原因,才能真正去「诠释」出这行为到底是良善的还是恶意。而当整个思路都理清了,你在出牌上的选择也会从狭隘变得广阔。

所以,不管是恋爱关系、职场人际,或者亲戚朋友的相处也罢,我认为「拓展认知边界」是最重要的练习。

碰到问题,会立刻将人二元分类时,表示你认知边界太窄了

像我在授课中会发现,许多恋爱不顺的案例,根源都在于认知边界不够广。毕竟教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父母师长都绝口不谈任何跟恋爱以及两性相处相关的议题。所以大家最起源的恋爱认知,都只是来自于小说文本(好男人、好女人会做什么)、或是道德框架(好男人、好女人不会做什么)。不过,最后能在关系中收获成熟的大人,其实都不会在这样的概念里停滞,他们会不断根据自身的恋爱经验,拉大自己的认知边界。最后才会变成一个善解人意、客观大器之人。

如何检视,自己认知边界够不够呢?

我给的一个简单建议就是: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很容易走向「对错」、以及「好人坏人」这类二分法的分类时,通常就是认知边界极度贫乏的族群。

我的偏见是,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根本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也未必有对错之分。例如,很多人提出恋爱问题时,我常看到这一句结论:「Joe,你评评理。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可以这么对我」。 (「怎么可以这么对我」未必是出轨之类的大事,也可能只是「对方怎么可以不及时回应我的讯息」这类事情……)

但我得说,恋爱中对方会不会做某个事情,跟你有没有站在道德上的正确点,以及你投入多少力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方可以,也会在现实中做出任何事情—只要他有优势,只要你没办法离开。虽然他做这些事情未必在道德上正确(或未必在你世界观中正确),但你就是无能为力。

所以其中应该提出的思考关键,并非反复思考「他怎么可以」,或是「为何别人会这么坏」;反而更值得思考:「为何事情会演变成这样?我若不喜欢这结果,是我过程中出错了什么牌的缘故吗?」

责怪别人是简单的,却不会让自己的状况变好,别人也不会因为你说他是坏人就配合你。所以我的偏见以为,我们更值得去理解:「在这局势中,人性的自然力量是什么?我又能怎么做去疏导对方的这些人性欲求(欲求不一定是性爱,懒惰也是一种人性、习惯也是一种人性),然后让未来自己的处境能变好」。但要能拉高视野到这个程度,认知边界的持续拓展就很重要。如果只是待在对与错的认知中,你就没办法去理解「别人可能怎么想」、「别人可能怎么做」。

当世界观只有二分法时,那所有结果跟自己期待相反的,都只会留下生气与埋怨。甚至当你总有着错误的认知,还容易建立出错误的筛选机制。让你总把该留下的人放生了、却把该放生的留下了(比方说这篇写到的概念:你的爱情为何总是不顺遂?原因四:你总用着错误的筛选机制)。然后反复不能理解,自己为何总是碰到不对的人。

但当你对于各种「可能性」都理解时(如说谎可能是恶意、但也可能是善意),你在碰到类似问题时,你才有办法看懂局(所以我们很强调看懂局)。而看懂了局,你循着整件事情的脉络分析,你才知道自己的处境。而知道处境,才知道自己该怎么「诠释」现况,并做出合宜的反应。当结果不如你所期待时,你也不会惊慌,因为别人也不过就是循着人性在反应。一旦局能看懂,选择就清晰,也就不会被情绪牵扯而做出极端的事情。在很多冲突中,就能让冲突软着陆了。就算你最后理解别人只是纯粹自私自利,那你也可以悄然退开。

有人会问,所以要拓展认知边界,只能透过上课吗?我是觉得未必。我在很多文章其实都强调:「你该多跟异性互动」,其实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自主地拓展认知边界。这里要再提一次的是,所谓互动,未必是约会或是交往,而是让自己身边多些异性朋友,多听听他们怎么看待恋爱与两性关系。 (至于恋爱以外的,可以参考这篇:如何趁早养成体察全局与换位思考的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保持开放的心情」,不要被传统的「是非对错」绑架住了。比方说,当听到别人劈腿的故事,不要立刻下结论:「那男人就是渣男,结案」,而是该去思考,为何这段关系最后变成这样?对方明明劈腿了,为何没有要女生分手?反而被发现还决定回来?这些行为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让自己跳脱对错,你才会想得更多。

我要提出另一个,我觉得满值得的观察法:从观察他人的恋爱去练习。我建议你可以去看一个叫「恋爱巴士」的节目,这节目在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很红,而最近又开始在Netflix上播出了。为何推荐这节目呢?因为在这节目中,你能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男女的相处。你会有机会看到,无数男女在面对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反应。这也是一个让你拓展认知边界的方法。因为原本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其实未必。当你理解「其实没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之后,你可能在下次类似问题时,就会尝试用不同的认知来理解现况,也更能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或是在日后面对别人时,心理能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以及互动方式。

认知宽了,选择就多了

我最后想说的是的人际冲突中,越能轻松以对、也越能做出好的结果。世界本来就有各种样貌。而没有任何一个样貌是绝对的真理,也没有一个样貌、或是一种关系代表最佳。结婚也好、生子也好、不结婚也好、同性关系也好、多人关系、甚至不伦关系,都不过是各种关系的类型之一。你需要的不是判断善恶,而是理解别人为何如此选择的原因,并尝试将自己放在位置上感受。

总之,无论在恋爱中,或是任何人际关系中,你若能对世界的样貌认知越多,越能理解「大人的世界状况」,以及处在其中的人的妥协、无奈、在意、以及遗憾。那你日后,遇事就能越从容、越不容易大惊小怪,也在每次的人际冲突中,越能轻松以对、也越能做出好的结果。

不大惊小怪,就没多余的情绪;通透人性,自然就能不被愤怒、忌妒、激烈的反应所牵扯,也就能让你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圆融与和谐。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