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不是,天才不知道自己是天才

切开爱因斯坦大脑,也找不到的答案…中国「得到App」最受欢迎作家:原来天才都这样做事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聪明应该是成就一番大事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上。我的智力让我难以理解那些最高深的科学理论,因此就算在科学上我有贡献的精神,能做出的成就也非常有限。人常常会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好奇,正因为我不是天才,所以想寻找到那些超级聪明的人,和他们聊聊天,看看人能够聪明到什么地步。

我曾有一位同事就属于这种人,他在20几岁时,就获得了3次世界谜题比赛的冠军、4次亚军,还是美国队的领队。实际上,有7次决赛都是他和同一名德国选手对抗,用他的话说,那个德国人比他厉害一点。

我的这位同事后来第一次参加世界数独比赛,就获得亚军。我曾经试图解一道谜题,想了很久不得其法,他三两下就搞定了。我并不是笨蛋,如果用智商来衡量,我测试的结果都在150左右,但我的这位同事明显高于我,应该算是很聪明的人了。

不过这位超级聪明的人很快离开了某公司,因为他的心思并不在工程上,而在解谜题上。在某公司内部,成就最大的人并非那些智力最高的人。

在工程方面,智力只是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远远不是决定的因素。但是我过去一直认为那些在科学上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应该是绝顶聪明的天才,这当然是从结果判定,或许有幸存者的偏见。

我在博士毕业后,有幸先后和4位诺贝尔奖得主深入交流,他们分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Forsyth Sharpe)、物理学奖得主亚当?黎斯(Adam Guy Riess)和朱棣文、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obilka)。在这里,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他们的印象。

威廉?夏普因为提出了评估资本回报和风险的夏普指数 而获得诺贝尔奖。从夏普的投资建议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但是听他讲课并不能判断他是否属于非常聪明的天才。

亚当?黎斯因为发现暗能量让宇宙膨胀加速而获得诺贝尔奖,朱棣文是因发明了用镭射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奖,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头脑极其敏锐,在智力上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我无法判断是否超过了我那位绝顶聪明的同事。

布莱恩?克比尔卡是靠发现细胞之间蛋白质通讯的机制而获奖。他逻辑非常清晰,话不多,是一个非常善于深入思考的人。和朱棣文、夏普相比,克比尔卡的书生气息比较重,长期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他的成就似乎主要是靠长期努力而得。

根据我不很全面的经验判断,这四位诺贝尔奖得主未必有我的同事聪明,但是都成就非凡。因此我们似乎看不出智力和成就完全成正比。

当然,做科学和工程研究,基本的智力还是需要的,不过《异数》的作者麦尔坎?葛拉威尔认为,智商在120以上就够用了,超过120之后,智力就不是决定性因素了。智商120代表什么?大约百分之40~50的中国人都能达到,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人在智力上都足够做出重大成就,即使得不到诺贝尔奖。但很显然,这与事实不符。不过,如果说智商在120以上的人,都不够努力或者教育水准不够高,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缺乏智商、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足够努力,成就却比那些诺贝尔奖得主,或者其他成功者差很多呢?

一个解释是,智商或者在解决难题时所表现出的智力,和真正的聪明并不完全呈线性正相关;另一个解释是,天才的大脑和常人,在生理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不仅你我关心,很多科学家也想知道答案。而寻找这个答案的直接方法,就是找一个超级天才的大脑研究一下。 1955年,一位医生得到了这个机会,他的名字叫做汤玛斯?哈维(Thomas Harvey)。

那一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了,他生前最后住的医院是普林斯顿大学医院,而哈维正是该医院负责爱因斯坦的医生之一。哈维利用工作之便偷走了这位神一般天才的大脑,在进行了防腐处理后,把它做成240个切片保存下来,以便研究天才的大脑和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件事当然瞒不过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他们一直在追踪哈维,不过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只是想暗中保护哈维和爱因斯坦的大脑。爱因斯坦的儿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当然很生气,但经过哈维解释后,他还是谅解了哈维,不过提出了一个要求:研究成果必须发表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

从1950年代开始,全世界就在翘首期盼哈维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哈维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有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让他失望的是,这位提出相对论的天才大脑重量只有1230克,远远低于常人的1400克。虽然他的大脑沟回比较多,但这至今还不是判断天才的直接证据。 1980年,背负巨大压力的哈维担心在他有生之年无法完成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艰巨任务,于是决定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参与。

众志成城,参与的人多了,不仅容易做出成果,而且会有不同的见解。 1999年,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胶质细胞比较多,而不是负责数学、物理能力的神经元细胞多。但是,医学界的共识是,神经元细胞在人的思考中发挥主要作用,而胶质细胞只发挥辅助作用,因此这个发现被医学界嗤之以鼻。

后来,加拿大的科学家又发现爱因斯坦的脑洞大,也就是说他的头盖骨和大脑的上端空间大。虽然我们开玩笑时总会说「脑洞大开」,但是脑洞大和智力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中国的科学家也获得了一部分脑切片,他们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左右脑之间的胼胝体比较发达,因此认为他的左右脑可能通讯比较好。但是,过去没有人认为胼胝体和智力有什么关系,现在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总之,今天全世界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当然,我们可以说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什么最终证据,不过更有可能的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在生理上可能和常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爱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首先,爱因斯坦善于提出问题。两年前我和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谈到清华大学和史丹佛大学在研究上的区别,他认为主要差距在于提出问题。史丹佛大学的科学家善于找到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清华大学的教授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

其实,不只是爱因斯坦,朱棣文、黎斯和克比尔卡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当初都不被看好,他们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到的题目,没有受到发表论文、申请经费和实用性的干扰。

其次,爱因斯坦善于做白日梦,也就是脑子不受约束地胡思乱想,然后从中总结规律,而大部分科学家的思考方式常常受到教育和周围人思考的约束。

最后,爱因斯坦是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并且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找出答案。他关于统一场论的假设至死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更没有证实,这件事直到他死后60年才得到基本证实(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证实重力波的莱纳?魏斯Rainer Weiss、巴里?巴利许Barry C.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 Thorne)。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寻求快速发表论文研究课题的人,而是愿意花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知识、见识、勇气或方法。所以不如多学习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