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容易落入「高智商陷阱」?他们最缺少这项能力…
这本书在说什么?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的作者是英国科学作家大卫.罗伯森(David Robson),他的研究报导多与心理学、脑神经学、医学领域有关。在这本书里面,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以及你该如何「不被聪明误」。
传统观念认为,聪明人比较会做出优秀的决定,比较有可能正确理解事物,但事实正好相反。作者指出:「聪明人不会公正应用优异的智力,反而会投机地运用智力,借此促进自身的利益,保护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信念。」
书的前半段,解析了历年来曾经被视为绝顶聪明的人们,为什么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决定?犯下许多旁人看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尤其是具备「高智商」的人们,比平常人更可能踏入「智商陷阱」,甚至把智力用在「偏误思维」的错误方向。
书的后半段,介绍了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和物理学家理查费曼的思维模式,为什么他们可以既聪明、又能避免愚蠢的错误?书的尾声,则说明团队如何采取正确方法,避免错误与偏激的决策。这是一本不只说明「为什么」的书,更包含「如何变聪明」的明确指引。
一堆人认为自己在思考,其实只是把内心的偏见重新编排一遍罢了。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
读完这本书最有收获的地方,是让我了解到传统用智力测验得到的「智商」,并不足以评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聪明」。相较于狭义用智商认定的聪明,广义的聪明程度跟智慧比较有关,这取决于他具备的「心态」和他如何进行「思考」。
几乎是天才同义词的爱因斯坦,在年轻时就已经勾勒出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但是在他名望达到顶峰之后的25年之间,都身陷于最后徒劳无功的「大一统论」的泥淖当中。他强烈相信自己的「直觉」,辩驳所有反对他的意见。此时的他甚至被同事认为已经「不顾实验」和「抛开事实」。
作者也举出贴近我们生活的财务研究为例,智商140的人当中有14%刷爆信用卡,智商100的人只有8.3%。高智商者碰到财务困境的机率就跟一般人相去不远,他们也没有比一般人更懂得把金钱投入长期的投资或储蓄。他们的财务困境大多是决策错误所致,而不是纯粹缺乏获利能力。
为什么高智商者反而容易出现脑袋打结的情形?书中研究显示:「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不会从自身的错误中学到教训,也比较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聪明人犯错,更懂得长篇大论为自己的推论辩护。聪明人的观点会变得越来越独断。」
作者称这种情况为「高智商陷阱」,就像是失控的汽车,没有正确的操作或导航,所以无法修正方向。以下我整理这本书最核心的观念,用一个专业能力的金字塔图说明,这是一种帮助人们避开陷阱、让自己真正「变聪明」的方法。
变聪明的过程:从无知到精通
首先介绍「专业能力金字塔」这张图,作者虽然在书中只用两页的篇幅谈论它,但我觉得这张图很适合用来说明整本书要传达的精神。五个阶级由下往上,是一个人从「无知」迈向「精通」的过程。这里指的的精通,我们也可以想成是对任何议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个是无知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人「不自觉没能力」,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总是错估自己的理解程度。即使一路往上晋升到第四阶级拥有「直觉的能力」的专家,也不应该以此自满,这本书探讨的「智商陷阱」正是在这边形成。
在这两个阶段的人,很容易过度自信。尤其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因为拥有过去的经验和高超的智商,很容易落入直觉和情绪的陷阱。碰到「专家天花板」的人常用有偏见的直觉判断力做决策。甚至在动机型推理的影响下,运用智力驳斥牴触自身观点的证据。
不过,这个现象反而是另一个契机,只要调整心态采取正确做法,就能有机会晋升到最高程度的精通状态,也就是第五阶段具有「自省能力」的真正专家。达到这个程度的人,才是这本书作者口中所谓真正聪明的人。
变聪明的3种具体方法
然而,要如何让自己真正变聪明,一路从无知的程度迈向精通的程度呢?从作者剖析的众多案例当中,以及从富兰克林和理查费曼的身上,我学到最重要的3个心态以及对应的具体方法,可以帮我们突破各个阶段,逐步迈向精通的程度。

1.智识的谦逊
第一个心态是谦逊的态度,承认自己的不知道,这有助于第一阶段的人体认到自己的浅薄。同样的心态也必须在第三阶段的时候落实,这个阶段的人虽然知道自己有能力,但仍然要放开心胸学习新的事情,才有往下一个阶段迈进的可能。
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你保持谦逊,就是把你想探究的事情「写」下来。你可以写下已经懂的部分,再写下针对细节处不懂的部分。或许有人喜欢画「心智图」的方法(像我就是),也可以很有效地让你看清楚,自己对相关议题的认识有多么缺乏。
举书中的实际例子,富兰克林可以说是谦逊的代表,他认为:「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能获得更多」。他在许多决策议题上显得高人一等,并不是因为他天生就懂很多,而是他喜欢使用一种叫做「道德认知代数」的方法。
他会在一张纸上分两边,分别写下一件事情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优缺点重要性相等,就把两者划掉。在决策之前,他会持续探索那些还没确定重要性的优缺点,补足自己原本认知上的不足。几天之后,如果都没有新增的想法,就依据平衡之处做出决定。
2.常保好奇心
第二个心态是常保好奇心。进入第二个阶段的人已经开始「自觉没能力」,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方法引发自己的学习兴趣。理查费曼曾经说:「只要钻研得够深,每件事情都很有趣。」对于费曼来说,他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引发了他钻研学习的动机。
根据书中的研究指出:「学习可以引发学习。越是学习、越是好奇,越容易学习,创造出良性循环」。我在最近畅销的学习书《超速学习》读书心得里,曾画过一个学习的循环图,跟这里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很好的对照。
作者也提供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针对课题写下你已经知道的内容,把你真正想回答的问题记下来。打造出需要解决的谜团,最能提高好奇心。而且跟你个人有关联的事情,你会更有兴趣。你也可以在读书的时候,不断对自己提问,然后回答这些问题。
聪明如理查费曼仍谦虚地称自己「智力有限」,长年来持续拓展自己的心智。他在逝世前写信给粉丝说:「人生真正的乐趣就在于这种无休止的考验,从中体会到自己发挥潜力后能走得多远。」好奇心是一种超能力,它能带你走得很远很远。
3.自省的能力
第三个心态是自省的能力。第四个阶段的人已经达到专家水准,拥有了经验和能力的他们,开始拥有了「直觉的能力」。但是在这边却最容易步入「智商陷阱」,碰触到这个隐形的天花板而滞足不前,甚至做出许多愚蠢的决定。
作者指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有动机型推理加上偏见盲点这个有毒的组合,人就会固执己见,对所有偏见大力辩解。」由此可见,高超的智力和专业程度,并不等于能做出优秀的决定,拥有自省能力懂得反思的人,才能迈向下一个阶段。
例如富兰克林会用「自我抽离」的方法,假如他对一个特定议题感到愤怒,他会退一步想象自己站在房间某处观察自己,寻找自己为什么不满的理由,而不是任由情绪支配自己。毕竟,不先懂自己,就无法以聪明看待周遭世界。
另一种具体的方法则是落实「正念」。我在另一篇文章〈什么是正念? 〉分享过,这是一个教你「理清外来资讯、探索内在情绪、做出重要决定」的反思系统。作者指出,越来越多的聪明人拥抱正念的习惯,让自己透过内心的反思,做出更好的决策。
成长心态是变聪明的基础
总结上面提到的3种心态和方法,如果你觉得与自己的「个性」格格不入、难以落实,我想提供你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以下引用《心态致胜》书中提到的两种心态,分别是「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这两种心态上的差异,是决定个人成就的关键。
让我们用这个说法来想:「我不是一个谦逊的人」、「我不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我不是一个会自省的人」。这3种说法,就好像这些是你「与生俱来」的特质,无法改变似的,这就是所谓的「固定心态」。
让我们换另一个说法对自己说:「我想培养谦逊的能力」、「我想培养好奇心的能力」、「我想培养自省的能力」。换一种说法,你会发现世界大不同。这三种心态是可以「被培养」的能力,可以随着练习和学习逐渐改善。这是「成长心态」。
因此,想用更好的方法、聪明地思考?试着把这3种心态当成一种能力去培养、去学习就可以了。聪明与否的分野,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是懂得用成长心态去学习新事物,一步一脚印走下去。走得慢没关系,走对路比较重要。
后记:这本书适合谁来读?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这本书立论扎实,故事生动有趣。额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如何识破假新闻」的段落,最让我回味再三,重复看了好几回。如果你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到书店翻翻这个段落,保证收获满囊。
如同作者所言,这本书的研究结果格外鼓舞人心,只要采用这些方法学习,无论智商高低,都能获益良多。最后,我想大力推荐这本书给以下两种人:
第一种,是智商高人一等的人。你可以了解为什么高智商时常导致思维的陷阱,如何调整自己拥抱谦逊、好奇、自省的心态,避开那些在旁人看来显而易见的错误,以及避免用情绪和直觉做出愚蠢至极的决策。
第二种,是智商普通的人。你会发现高智商并不是人生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反而,面对知识的谦逊、学习新事物的渴望、采取多样且多元的观点,才是最关键的人生技能。只要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人人都可以变得更聪明。
如果你对「如何思考」这方面的主题有兴趣,我也推荐另外两本书《知识的假象》和《康乃尔最经典的思考逻辑课》,它们会从更学术的角度,带你认识一般人思考上的偏误跟盲点,学习辨认真假资讯,避开自以为是的态度。
到头来你会发现,没有很笨的人,只有不愿思考的人。变聪明的方法并不是去跟别人比较,而是持续跟昨天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自己对话。今天的你,思考了哪些东西?又多学了哪些新东西? 。
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拥有知识的假象。 —物理学家史帝芬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