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控功能,高效时间管理

周休三日,还送一整月的假,竞争力却不减反增!从这公司的大胆实验,看高效时间控管3心法

2007年夏季,软体公司37signals(现已改名为Bawecamp)展开一项实验:缩短5天的工作日为4天。他们的员工似乎能在少一个工作日的情况下做同样多的工作,所以他们决定永久实施这项改变,每年5月到10月,37signals员工只要工作周一到周四(顾客支援部门除外,仍然每周营运5日)。公司办公人员佛列德(Jason Fried)在部落格的贴文谈到这个决定:「人应该享受夏日的天气。」

过没多久,商界媒体开始出现抱怨的声音。佛列德宣布公司每周工作4天的几个月后,新闻记者韦斯(Tara Weiss)在《富比世》写一篇批评文章,标题为〈为什么每周工作4天行不通〉,她总结对这种策略的质疑如下:

把40小时挤进4天未必是有效的工作方法。许多人发现,一天工作8小时已经够辛苦了,要求员工多工作2小时可能导致士气和生产力下降。

佛列德迅速回应,在一篇标题为〈《富比世》误解每周工作4天的重点〉文章中,他先同意韦斯的前提,把40小时挤进4天对员工是沉重的负担,但他澄清,这不是他的用意。 「每周工作4天的重点是做更少的工作,」他写道:「不是每天工作10小时,而是4天正常的工作8小时。」

乍听之下可能让人感到困惑,佛列德先前宣称,他的员工4天内做完的工作抵得上5天。不过,现在他宣称他的员工工作时数变少,两种说法可能都对吗?差异就在于浅薄工作的角色。佛列德解释说:

很少人能一天工作8小时。你在开会、被打断、浏览网络、勾心斗角和私人事务这类在工作日很寻常的事情中间,能工作几个小时就已经很幸运了。

减少正式工作时数有助于从工作周中挤出精华。一旦每个人只有较少时间把正事办好,他们会更尊重工作时间。员工变得对他们的时间更小气,而这是好事,他们不浪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如果你的时间较少,通常你会更善加利用。

换句话说,37signals每周减少工作时间,减少的浅薄工作远多于深度工作,由于后者大致不受影响,所以仍能完成重要事项。平时似乎紧急的浅薄工作,出乎意料的其实可有可无。

对这个实验的自然反应之一是,如果37signals再更进一步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减少浅薄工作的时数对达成的绩效毫无影响,那么,要是不仅减少浅薄工作,还以更多的深度工作取代省下来的时间,又会如何?所幸这家公司很快的又把这个大胆的构想付诸实现,让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佛列德向来对某公司等科技公司的政策感兴趣,某公司给员工20%的时间做自己拟定的专案,虽然他喜欢这个构想,但从忙碌的一周中拨出一天仍嫌不足,因为要创造出真正的突破,需要不间断的深度工作。 「我宁可把5周的5天集中变成连续的5天。」他解释说:「所以我们的想法是,给人们一段不被打断的较长时间,得到的结果会更好。」

为了测试这个构想,37signals采取相当激进的做法,这家公司让员工整个6月放假,以深入研究他们自己的专案。这整个月是一段免除浅薄工作义务的时间,没有进度会议、没有备忘录,以及谢天谢地没有PowerPoint。到了月底,公司举行「推介日」,让员工推介他们研究的创意。佛列德在《企业》(Inc.)杂志的文章中总结这个实验,宣称大获成功。推介日带来两个很快开始生产的专案:一套更好的顾客支援工具,和一套协助公司了解顾客如何使用产品的资料视觉化系统。公司预期这些专案将为37signals带来重大价值,但如果雇主没有提供员工不受干扰的深度工作时间,它们几乎确定不会诞生。要发掘出这些专案的潜力,需要数十小时不中断的努力。

「我们怎么负担得起让营运停止一个月,『浪费时间』在创意上?」佛列德反过来问:「我们怎么负担得起不这么做?」

37signals的实验凸显一个重要的事实:越来越支配知识工作者的浅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重要性都不如当下的感觉。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取消大部分的浅薄工作,营运绩效很可能不受影响。而且正如佛列德的发现,如果不仅取消浅薄工作,还以更多的深度工作取代省下来的时间,企业不仅可以持续运作,而且可能更成功。

这个原则就是把这种思维应用在个人的工作生活上。以下介绍的策略是为了协助你严格区别你的浅薄工作,将它们降至最低程度,留下更多时间给重要的深度工作。

不过,在细谈这些策略前,我们得先面对这种反浅薄的思维有它的限度。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超过浅薄的价值,但这并不表示你必须不切实际的把所有时间投资在深度。首先,大多数知识工作的职务需要不少浅薄工作才能维持,你也许可以避免每10分钟检查一次电子邮件,但不可能不回覆重要讯息。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把这个原则的目标订为:减少日程表上的浅薄工作,而非消灭它。

还有一个问题是认知能力的极限,深度工作很消耗精神,因为它把你推向能力的极限。绩效心理学家曾深入研究个人在一定时间能持续做多少事。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和他的同僚在刻意练习的论文中谈到这些研究,他们指出,对这类练习的生手来说,每天1小时是合理的极限;对已经习惯严格练习的老手,极限可能拉长到约4小时,但很少能更久。

(刻意练习,与深度工作的定义有很高、但不完全的重叠。就本书的目的来说,深度工作属于高认知需求的工作,刻意练习则是这类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重点在于,一旦达到一天的深度工作极限,如果尝试再多做一些,成效就会降低。因此,只要你一天安排的浅薄工作不会排挤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工作,就不至于造成损害。你可能觉得这应该很容易,一般的工作日是8小时,就算是能力最强的深度工作者,也很难在真正深度状态超过4小时,所以你可以安全的把半个工作日用在浅薄工作。但这种分析的危险是,这段时间很容易消磨,尤其是考虑到会议、约谈、电话和其他例行事务的影响。对许多职务来说,这类事务的耗费,可能让你只剩下短得出奇的时间能够不受打扰的工作。

例如,我的职务是教授,传统上较少受这类杂务的影响,但即使是如此,杂事仍占据我时间的一大部分,特别是在学年期间。随便拿我上学期日程表上的一天为例,我从11点到12点开会,1点到2点半又是另一场会议,然后3点到5点教课。这个例子里,我8小时的工作日只剩下4小时,即使我压缩其余的浅薄工作(电子邮件等)到半小时,仍然达不到每日深度工作4小时的目标。换句话说,尽管我们没有能力整个工作日沉浸在幸福的深度中,但这并未解除我们应该减少浅薄工作的迫切性,因为一般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日比人们想象的更支离破碎。

总结而言,我建议你以怀疑态度看待浅薄工作,因为它的危害往往被大幅低估,它的重要性则被大幅高估。浅薄工作是无法避免的,但必须限制它在不影响你从充分利用深度工作能力的范围内,因为深度是最终决定你发挥价值的事。接下来的策略将协助你达成这个目的。

■ 策略1──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钟

如果你介于25岁到34岁,住在英国,你看的电视可能比你想象的多。 2013年英国电视监管当局调查人们看电视的习惯,这项调查估计,25岁到34岁年龄层的受调者,每周花15到16小时看电视。这听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是严重低估的数字。我们知道低估是因为,谈到看电视的习惯,我们有反映真正情况的资料。英国广播电视视听众研究委员会(BARB;相当于美国尼尔森公司﹝Nielsen Company﹞)在代表样本的家庭安装计时器,客观公正的记录人们实际看电视的时间,发现自认每周看电15小时的25岁到34岁年龄层,实际看电视的时间约28小时。

错估时间,不只出现在英国人看电视的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自我行为估计中,总是看得到类似的错估。在一篇谈论这个一主题的《华尔街日报》文章中,商业作家范德康(Laura Vanderkam)指出更多这类的例子。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调查,美国人自认平均每晚睡约7小时,但实际测量美国人睡眠的「美国人时间使用调查」纠正这个数字应该是8.6小时。另一项调查发现,宣称每周工作60到64小时的人,平均每周工作可能只有44小时;而宣称工作超过75小时的人实际上工作不到55小时。

这些例子凸显一个重点,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自动驾驶」上──不去想我们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坚持保持深度与浅薄工作的平衡,养成习惯在行动前停下来自问:「现在做什么最好?」你将很难避免无关紧要的事悄悄占据时间表的每个角落。下面介绍的策略,目的就是强迫你采取这种行为。这个概念刚开始你可能觉得很极端,但很快的,它将证明对你追求充分利用深度工作的价值是不可或缺:安排你一天的每一分钟。

我的建议如下:在每个工作日开始时,翻开专为这个目的而准备的横线笔记本新的一页,在左侧由上而下每一行标示一天的1小时,涵盖你工作日的所有时间。接着是重点,把工作日切出数个时段,指定每个时段的工作。例如,你可能切出上午9点到11点,指定在这段时间写一家客户的新闻稿。你就画一个方块,把对应这段时间的三行框起来,在方块上写「新闻稿」。不是每个时段都需要指定工作,有些时段可能用于午餐或休息。

为了保持干净清爽,时段最少应该要有30分钟,占页面上的一行。这表示,不要把当天的每一项小任务,例如回覆上司电子邮件、填退费表、问卡罗有关报告的事等,都画一个小方块,你应该把小任务集中成更概括性的工作方块。这时候,你可以用一个辅助的方法,从工作方块画一条线到页面右侧的空白处,在那里列出你准备在那个时段完成的所有小任务。

完成工作日的时间安排后,每一分钟应该都属于一个时段。事实上,你已经安排好工作日的每一分钟,每一分钟都有事要做。这一天就以这份时间表来指引你工作。

当然,大多数人会立刻碰上问题。从工作日一开始,你的时间表可能(通常都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是你可能估计错误,例如,你可能计划以两个小时写新闻稿,实际上却花了两个半小时。第二个问题是,你会被打断,新的义务出乎意料的出现在你的工作时段中,这类事情也可能打散你的时间表。

这不是大问题,如果你的时间表被打乱,你应该一有机会就花数分钟修改其余时间的安排。你可以换新的一页,也可以擦掉方块,重画时段,或者照我的方法做:在旧方块上打叉,然后在右侧重画新方块(我都画窄窄的方块,才有空间做修改)。有些时候,你可能需要修改5、6次。别因为这种情况而气馁,你的目标不是不计代价坚守订好的时间表,而是随时都清楚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即使这些决定随着一天过去一再被修改。

如果你发现修改时间表的频率让你不胜负荷,有几个技巧可以让它稳定些。第一,你应该认清,你永远会在一开始低估大部分事情需要花的时间。刚开始培养这种习惯的人,往往一厢情愿的拟定时间表,以最佳情况设想他们的一天。但慢慢的,你应该可以更精确的(甚至略微保守的)预估工作所需时间。

第二个技巧是,利用「溢位方块」。

如果你不确定一项工作要花多少时间,就先画上预期的时间方块,再增添一个额外的方块。如果需要更多的时间,就利用额外的方块来继续完成它。不过,如果你准时完成这项工作,就为额外的方块分派另一个用途,例如一些不紧急的任务。这让你得以顺应一天中无法预测的事,而不需要一直修改画在纸上的时间表。拿前面提到的写新闻稿为例,你安排2个小时写新闻稿,但再增添1小时的方块,有需要时就可以继续写新闻稿,不需要时则分派用来检查和回覆电子邮件。

我建议的第三个技巧是,更自由的使用你的工作方块。为你的工作方块分配较长的时间,比你预期完成一项工作需要的时间还长。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一天会有许多事情发生,有一些时段可以用来处理意外,会让事情更顺利。

在你执行这个策略前,我得先解决一个常见的反对意见。根据我推荐这个方法的经验,我发现许多人担心这种规画会变成绑手绑脚的负担。例如,一位名叫乔瑟夫的读者在我写到这个主题的部落格贴文上评论:

我想你太低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读者若太认真采用这个方法,与时间表建立强迫性和不健康的关系,导致过度夸大计算时间的重要性,超过对工作的投入,而后者正是我们所谈的,艺术家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

我了解这种顾虑,而且乔瑟夫当然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人。不过,这也很容易解决,我每天安排时间表时,除了例行安排沉思和讨论的长时段外,还有一个原则是:如果我有重要发现,那就是完全正当的理由,可以忽视当天其余的安排(当然,不能省略的工作例外)。因此,我可以继续探索意外的发现,直到失去动力,这时候,我再退回来为一天剩下的时间重建时间表。

换句话说,我的时间表不但容许、还鼓励即兴的改变。乔瑟夫把时间表的目标,误解为强迫你按照僵硬的计划行事。时间表的目的不是束缚,而是深思熟虑。这是一种简单的习惯,迫使你持续花片刻思考你的一天,自问:「其余的时间做什么最好?」这种习惯要求的是结果,而不是坚持固定不变的方法。

我什至认为,这种结合安排所有时间、必要时顺应或修改计划的方法,更能让体验创意,胜过采用较传统的、任由一天的时间流逝而未加管理的方法。如果未加管理,很容易让你的时间流于浅薄,电子邮件、社群媒体、浏览网络……这类浅薄行为虽然可以满足一时,但不会带来创意。另一方面,透过组织你的时间,你可以随时调度时段以探索一个新构想,或深入思考有挑战性的事,或是在固定的时段从事脑力激荡,这些都是较可能激发创新的深度工作。 (回想我在原则一谈到,许多伟大的创新思想家都遵循固定的仪式。)因为你愿意在创新构想出现时放弃你的计划,当谬斯驾临带来创新灵感时,你也已经做好准备。

总结而言,这个策略的目的在于认识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你尊重看待你的时间。培养这种尊重看待的第一步就是: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刚开始你会抗拒这种做法是自然的反应,因为任由内在的随兴和外在的要求来你的支配时间肯定容易得多。但如果你想发掘自己创造价值的潜力,就必须克服对这种管理方法的不信任。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