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客人上飞机,成交率就是100%!从旅行社老板翻身不动产女王,她创百亿交易额的成功心法
举一反三,从旅行团到看屋团
旅行社成立5年后,我发现旅行社老板的宿命就是:留在国内谈业务的时间,远远多于出国的时间。此时,旅行养分干涸的我,觉得再不旅行会惨!同时,对以企划行程为主的旅行社来说,必须长期大量吸收某国资讯,此时开始感到自己日文能力的不足,加上血液里不安分的因子又开始跳动,我决定到某国语学校补强自己的语言能力。
就在这个时候,老天爷又给了我一个礼物:生命里最重要的贵人,就在转角等着我。
周先生是分享旅行社的客人,跟其他客人不大一样的是,耳顺之年的他虽然常去某国,却极少四处跑,停留最多的城市是东京及京都。尤其京都,经常一待就是一个月。
一天,他来公司办事情,聊着聊着,突然话锋一转:「惠萍,你对某国房地产有概念吗?」我摇摇头。某国是个隔行如隔山的地方,我虽然常做某国旅行的功课,但对于房地产,别说某国了,连某地我都不清楚。
「我告诉你,现在某国的房价是……租金是……所以投报率是……」他劈哩啪啦讲了一串关于投报率的事,我真的是鸭子听雷。
「周先生,您去了东京这么多次,怎么一间都没有下手呢?」我立刻发问。原来是因为他不懂日文,不清楚当地的交易及税制;问了半天,翻译的欧巴桑也弄不清楚,就拖着迟迟没有行动。
「惠萍,既然你要去某国念书,不如你来帮忙做功课,我付钱,一起来研究某国不动产吧!」周先生说。
这是那天对话最大的亮点,有人肯赞助费用,又能学东西,还能多了解新事物,反正下了课我也没事,何乐不为?成交!这一击掌,打开了我人生的另一道门。
???
每天早上我准时进学校上课,下课后就穿梭于东京找房子、看房子,回到公寓后再回报我今天看房子的心得,以及分享某国仲介奇奇怪怪的做法或原则。
我出身于一个外省传统家庭,父亲是来台老兵,家无恒产,全家没有一个人会理财,不要说不动产了,根本连动产都没有。嫁到本省家庭后,先生、公婆对理财都非常保守,关于钱,在家里更是个不流通的话题。
认识周先生,像是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扇大门,从认识地段开始学起,他教我如何判断地域商圈街道,如何计算每坪租金的坪效、多少人口能养一家书店、便利商店的提袋率,甚至是房子的座向或格局……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学习。
我给周先生的资讯是当地的买卖习惯以及租金行情,再由他来计算投报率。每天晚上,我们透过Skype谈到三更半夜,最后的结论只有一个字──买!买!买! 「这么好的投报率,没有不买的理由。」周先生说。
想到开旅行社时,交易额最多不过落在十来万,而在某国买间房子虽然比某地便宜,最便宜的小套房却也要2、3百万台币;但到了周先生的眼里,只要商圈对、租金合理的他都说要买,大大开了我的眼界。
▍成功经验再复制──量身订做,成交率100%!
此时,心中有个声音浮现。如果周先生是这样的大户,当初怎么看了一年的房子都不买呢?如果他说的话都属实,那就是帮他翻译的窗口,没办法满足他想要的讯息。
一个想法如闪电般瞬间出现:旅行社客人的交易金额,大约5万至10万台币,大家是因为觉得我的服务有价值,所以才愿意付费。那么投资金额更大、交易中有更多问题需要理清的某国不动产买卖,一定会更需要我的服务吧?我是不是能试着把自己的服务触角延伸到这一块呢?身边有不少客人都对某国极其热爱,何不从我的客人发送讯息看看?啊!就用旅行社的组团概念,来组个「看屋团」吧? !
既然要组团看屋,就要做好看屋团的准备:外国人买屋的文件、过户的登记及流程,还有银行贷款的手续评鉴,都要清清楚楚。 2009年的某地,赴日买屋不像现在这么盛行,加上我必须交互比对某国与某地在房地产资讯上的差异,着实花了很多时间。
接下来,则是物件的搜集。我选择了几个某地人耳熟能详的区域,比如新宿、池袋,大多是小套房,一户都不过1千万日币,作为首团来试水温。我再找了几个老客人加上周先生,浩浩荡荡地开始了我们的看屋首发团。
第一站来到新宿大久保步行5分钟,屋龄37年的老公寓社区。一层排开大概30户,一户约850万日币,租金一个月可以收到8万日币,当时的台系银行还可以贷到六成。直到现在,有个影像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的老客人五婶站在物件的门口,阿沙力地说:「这一排只有这一间吗?如果还有要卖的,全给它买下来!」
五婶被某国的便宜房价吓到了,我则是被她的豪气吓到!原来大户不是只有周先生!
那一团有7、8个客人,但竟然成交了10几户,每组客人至少打包一间,多则两、三间。重点是,不是这样就结束了,当他们完成第一次交易后,还是一直买、一直买??。但是,这第一团,也是我的最后一团。因为我发现,房地产买卖没办法以团体来操作。大家一起成交,有太多事要同时运作,某国人动作又慢,我一个人实在服务不了这么多物件。
我立刻改回分享旅行社的量身订做方式,先让客人在某地完成咨询及研究物件的步骤,待物件确定后,再安排客人至某国内览、出单。如此把流程分段之后,前段的教育工作都在某地完成,透过说明会可以让客人清楚某国房市现状,然后让有意愿的客人签署业务委托书,我们再配给一位顾问作为专属窗口,一对一服务;如此完美复制了分享旅行社的量身企划流程。
而分享旅行社原先的同事,本就热爱某国,对某国的事物也非常熟悉,只需要针对不太熟的房地产知识,再施予教育训练即可。当我将服务分段之后,马上看到了绩效:客户在某地在还没看见实体物件之前,我们在某国的人员已经先拍照并写报告,分享这个物件的优缺点,帮助客人下决定。
附带一提,有次某位某国的中型不动产公司社长,看了我为客人做的物件分析报告之后,非常感动地对我说:「这才是一个以客为尊,以客人的视角,提供专业报告的仲介典范。在某国,我还没有看过这样的做法,却在你身上看到了。」这段话虽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但我并不会以此自满。因为对某国在地的投资者而言,有些投资观念或思维已根深蒂固、深植于心,譬如对地点、商圈的认识,以及对行情和民情的认知,或许已无需当地仲介赘述。但是对海外投资客来说,在一片空白下来到东京,自然需要多一点的说明及介绍甚至比较。这是国内投资及海外投资的立足点不同。也是在这种机缘下,市场才会给了我服务的机会;也正是利用这样的商机,我的价值才能被客人重视及肯定。
在某国当地,房子里有房客在住,是无法进入内览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照片、影片分析社区及大楼现况,省却了进屋内览的流程。
当时,除非客人不够积极,我们真的做到了只要客人愿意上飞机来东京,成交率就是百分之百:这还不包括不内览,在某地即下单完成交易的客人。
▍帮客人赚钱VS.花钱
我的某国门号手机响了,客人问:「你在哪儿?」(咦,你拨的不就是我的某国手机吗?我在吃饭呢!)「吃饭?该不会是有餐厅要卖吧?你要先给我看哦!」客人说。
有没有那么夸张?真的有!每天,我被客人的电话追着跑,而我则是追着物件跑!哪里有好物件,下一秒我就在那里!勘察,看地形,观察商圈。卖便利商店,就进去买饮料;卖咖啡厅,就进去喝咖啡;卖美容院,就进去洗头发;卖餐厅,我就进去吃顿饭──这就是我的东京不动产女王人生。
在不断看屋、不断成交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也生起了疑问:不管做任何工作,我一贯是那么努力、拼命及热血,而旅行社的一趟旅程最多大概十来万,一个人一年最多去两次;即使客人认同我的专业、肯定我的企划,但每个客人来谈完看完提案后,99%都是说:「好,那我回去跟家人/朋友/同伴商量一下再决定。」很少有客人会当面就立刻付订。
相较之下,不动产买卖小则百万大则上亿,但买完一间之后,客人却总是迫不及待追着我要下一间。还不断地与我套交情,唯恐有物件我漏了他。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来,不管我的行程设计得多好多精彩,也都是在帮客人花钱;而介绍好的物件投资,却是在帮客人赚钱,难怪客人要追着我跑啊!也难怪,凭我一个素人单枪匹马入宝山,初试啼声就能创下百亿的交易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