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乖、做事很有效率,但就是太安静…难的不是工作,是怎么和别人互动! 3个重点,快速打开人脉
不管在学校或职场,我最常听到的评语就是「很乖、很懂事、很成熟、做事很有效率,但是太安静了」(前面的赞美通常不是重点)。不过跟乖宝宝的路线大相径庭,在某地土生土长的内向者如我,职涯却与外向美国很有关系、工作经历根本是跟外向文化的搏斗史。
姑且不论在美国求学与实习的经验,回某地后,我从事运动经纪工作,负责介绍某地球员给美国大联盟;之后再赴美,在美国州政府工作。即使后来在本土的长照非营利组织工作,也还是常跟美国方面联系开会,现在更是直接进入美国组织上班。即使过了这么久,我还是觉得自己在美国的外向文化中显得格格不入。而我的职涯一直都与营销相关,营销对象有人、有观念、有专案,甚至是整个国家。内向的我必须站出去,与人建立关系,甚至要站在明显的地方,让自己被看到、被人家喜欢……每一样都与我本来的个性完全对立。
再告诉你一件事吧!说到某地各大饭店,我最熟悉的就是它们内部的洗手间位置,因为那是我出席社交场合时必须去喘息的地方。只要有重要会议或活动,我一定会紧张个3天3夜,遇到会被记录下来的录影、录音、访问则会焦虑更久。开会时被老板点到问问题,不管多熟悉答案,脑中都会瞬间空白,总在两天后才想到该怎么回答那个问题最完美。
一般人通常会认为我们想太多、神经小条、反应慢、害羞、无法团队合作,但事实上内向者只是补充能量的方法与外向者不同,内向者需要与自己相处才能恢复精力,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来取得能量。
近年来,我常到各种场合分享,无论是10数人的企业社团或数百人的公开场合,最大的挑战不是上台讲话,而是上台前和下台后要怎么与别人互动。尤其当我带着某些内在期望时,例如希望可以募到多少款,或后续可以与哪位贵宾合办什么活动等,但刚开始时我常常发窘,只能扭着衣角微笑。
在累积许多伤痕之后,渐渐有人在初次见面的社交场合用「活泼、阳光、脑筋动得很快」等不可思议的词汇形容我(很心虚,可是好虚荣呀)。如果你也是个内向者,我倒可以分享把社交场合变主场,或至少不会是战场的实用方法。
一、驾驭社交场合的4个技巧
TIP1:慢慢融入
不需要强迫自己非得光芒四射地出现在会场中(这通常由青春电影里女主角负责)或到处寒喧握手(这任务属于总统候选人)。你只需要用自己感觉舒服的节奏,慢慢地用一个微笑、一句招呼或关心问候融入会场,逐步熟悉气氛、环境,便可以减少能量消耗。
TIP2:准备好口袋话题
作家唐.盖伯(Don Garber)在《话怎么说》一书中建议:「先准备好一些自己聊得来的话题,例如最近在看什么书、去过的好餐厅或放假时发生的趣事。对商务人士来说,出差经验(如异国的天气与食物)、工作心得、产业现况都是不错的话题。」记住,这些都是垫档用的口袋话题,你可以从开放式、最好可以带出共同话题的轻松主题下手,像是:「你怎么知道今天这个活动的?」或先聊些自己的事,让对方顺着接话。
TIP3:主动帮忙
可以主动询问主办单位或主人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像是装设电脑、测试投影片、协助报到或准备饮料等,「帮忙」永远是我最喜欢的参与方式。
另外,可以试着不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与其一直想「好无聊、好痛苦、好想走」,倒不如注意会场中、谈话圈中的宾客都舒服尽兴,并尽量用微笑、点头、眼神接触表示支持与倾听,也许还可以顺便解救另外一个内向者。
TIP4:聚焦在小组对话
一对一到一对三是最适合内向者的人数,与其在一大群人中找到自己的声量,小团体的对话更适合内向者。如果想加入一个已经在进行的对话,不要贸然插入,只要慢慢地靠近谈话的小圈圈,大家通常会自动让出位子给你,此时再找时机自我介绍或表示意见即可。
记得,你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立有意义的连接」,而不只是在这几小时内收集到几张名片。顾问Ilise Benun提醒内向者应该在气力放尽离开前,并记得在离开前说:「谢谢您的分享,今天很开心认识您,让我们保持联络。」画下优雅句点。
二、有效率的追踪
最困难的部分来了,如果你事先做好准备,场合中也举止得宜,真的很不错,但大部分的人最容易失败的部分在于「事后」什么都没做!
我遇到过的政治人物,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交换过名片,之后会不时接到他们的信件、简讯问候。当然,一般人不需要、也没有力气如此铺天盖地追踪,对我们来说,有效掌握关键人脉比增加通讯录里的人数还要重要。那么,我们是应该写封有礼的电邮给对方说:「很高兴认识你」吗?通常95%的人不会回信,另外5%的人可能会回,但也就这么一次。
请注意,我们要的是有系统的持续性效果,在往返过程中持续增加对方对你的熟悉度和信赖感,这不是每个礼拜分享笑话或好几个月以后突然发信给对方说:「我们公司的某某产品现在特价,你可能会有兴趣!」能办得到的。约翰.科尔科兰在著作《靠人脉增加收入》提到几个方法可以达成有效的后续追踪。
三、适用于社交活动之后的3个联系技巧
TIP1:建立追踪行程表
对内向者来说,书面联系比正面社交容易一些,最困难的部分都过了,没道理在这关放弃。建议活动结束后,马上将名片分门别类整理好,根据对方的产业、职位、与自己职涯的相关度、说话投缘程度等,设定多久要与对方联络一次,以及如何联络。
TIP2:介绍互相认识
这是一个不用想话题的绝佳方法!把自己人脉中相关的人互相介绍,通常你和对方的关系就会持续升温;简单来说,就是提供自己的价值。如果还可以帮对方宣传,例如分享对方单位所举办的研讨会或推荐对方公司最近的优惠活动,效果会更好。
TIP3:积极使用社交媒体
部落格可以让对方快速了解你的成就与能力;LinkedIn则是强大的职场社交工具,尽量加入团体和联络人,「圈圈」越大越有影响力;还有某地人常用的脸书,虽然有人觉得比较不正式,但如果运用得宜,多分享产业相关讯息,少放些个人情绪内容,其实可以当作快速拉近彼此距离的方法,放上照片也可以帮助对方记得你的长相。
说到分享有用的文章,虽然容易,但要小心操作,不然很容易有反效果。 CNN曾调查指出上班族平均一天会收到85封电邮,如果不确定你分享的资讯是对方会感兴趣的,还是三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