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换工作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该怎么开始?
或许是年后转职潮的关系,最近接二连三被朋友问到转换跑道的策略。上周10周年纪念party一位科技业的品管工程师找我,说他想要到广告业发展(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经验),问我该如何做。以下就是我的建议做法,与各位分享。
先提醒一下,这篇文章只专注谈一件事:就是如何「跨领域转职」。至于为何他会选择广告业?这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我们暂时不谈。方向选择的问题,请参考「职场生涯」系列的文章。
先讲结论,建议策略共有六个步骤:1.存生活费、2.搜集情报、3.分析职位、4.包装自己、5.设定停损、6.离开现职。这些任务有个大致上的顺序进行,但有些可以同步。例如你可以一边存生活费,一边搜集情报与设定停损。但最理想与保险的方式,是存好生活费,设定停损之后再离职,视个人对风险忍受的程度而定。
1. 存生活费
开始记帐,了解每个月基本开销。然后去银行开一个全新户头,不做他用,只用来存一年的生活费。我过去辅导的经验,多数转职的朋友能在3个月左右成功转换。所以存一年的生活费在财务上绝对绰绰有余!建议大家存一年的原因是,足够的存款可以增加我们的安全感,当你内心知道,就算转换不顺还是可以从容度过一年,你会更勇敢,更全心全意朝理想迈进。
世界上最珍贵且完全不可逆的资源就是「时间」!用钱来买时间是最最……最划算的交易。如果你还在犹豫:存一年生活费那我要怎么换新手机?今年就不能出国玩怎么办?那显然你还没有认真看待你的职涯发展。我想提醒你,富人心态与穷人心态的最大差别就是:富人用金钱来换时间;穷人用时间来换金钱!
2. 搜集情报
切记!最精准的产业情报来源往往是「人」,网络只是作为接触人的工具!工程师想变成广告人,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认识在广告圈的朋友,认识越多越好(因为广告圈也细分很多领域),别以为整天某公司或上人力银行网站就会有帮助。如果真的有心要做出改变,就抛下平常害羞腼腆的个性,主动去认识该领域的朋友。主动在朋友圈里放出讯息,说很想认识广告领域的人,请大家帮忙介绍,脸书也可以好好利用(但你公司同时都是脸友那就要小心啦!),甚至去参加广告业的研讨会。
遇到人怎么开口?很简单,就直接说:「我是工程师,但对广告业非常向往,觉得你们都是很有才华的一群,我想进入广告业,能否给我一些方向跟建议?」我想多数人都会乐意跟你聊上几句。如果跟对方聊得起劲,建议你进一步约对方出来喝咖啡或吃饭,你来付帐或是也帮对方一个小忙作为交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互惠」是拉近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法,你应该多加利用!
3. 分析职位
新朋友就是最好的讯息接受器,认识更多的人,你会知道更多的网站与媒体,这时候讯息应该会大量涌入。别被淹没了,请你花点时间,把讯息整理成「产业与职位地图」,这才是对你转职有直接帮助的资讯。
这地图没有标准的格式,以广告业来说,他们服务的客户有哪些产业?哪些公司?完成一个广告委托案从头到尾有哪些环节?上游、中游、下游厂商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市场调查、广告代理、广告企划、广告制作等)?个别类型的广告公司内部,有哪些职位,这些职位的需求是什么?这些讯息都要搜集。目的是希望从中找到和你原本技能关连性较高的公司与职位,这样去应征机会比较大。
例如,一位软体工程师想要进入时尚产业当产品经理,一般说来可能不容易,领域差异太大。但如果先去应征时尚杂志的网站设计人员,或许是进入这个产业的敲门砖。进入之后,再逐步搜集情报,扩展人脉,捕捉机会,是可行性比较高的策略。
4. 包装自己
锁定「产业敲门砖」的职位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自我包装」的重头戏了。为什么一家广告相关公司,会想要用一个没有广告经验的科技业品管人员?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显然,广告业没有工厂,不会有「品管工程师」的职缺。因此,我们要拆解「品管工程师」的本质是什么?可能是很擅长处理资讯、很擅长设计流程、执行评估与控制。说不定广告领域中,跟供应链或是通路相关的公司,刚好很需要这几项特质。另一种可能是,某家广告公司接的都是科技业的客户,你就可以在你的履历与自传中好好地强调这些特点,胜算自然就拉高了!
另外,之前在「3.分析职位」所做的功课也可以派上用场。这位品管工程师虽然广告经验是零,但他可以在「自传」与「面试」当中适量透露他对广告产业的热情与了解,面试官如果发现,这小伙子虽然是外行,但对广告领域确实有所涉猎,表示很有热情,说不定可以把工程师的严谨特质带入团队,就让他试试看吧!但相对的,如果面试官问起为何想转到广告业,我们只是肤浅地回答「因为我很喜欢看电视广告,所以想来试试看」,那「谢谢再联络」恐怕就是对方的回应!
为什么我们常强调,履历自传就是「推销自己的广告」原因就在这里。随便下载个104个表格,流水帐一般平铺直叙过往的工作经验,在跨领域转职的过程中几乎毫无胜算可言!
5. 设定停损
停损点包含三项:「最低能接受的薪资」、「最长可以忍受转换期」以及「最多可以被拒绝的次数」!设定的方法没有别的,找到一个你心理上觉得能接受的极限即可。
以薪资来说,没经验换到新产业,一定要有降薪的准备。想要追逐长期理想又不想付出短期成本,就像我与六块肌多年的纠葛一样:想要吗?当然想,但显然「还不够想」。真正看重理想的人,薪资是零也都能接受,尤其是「1.存生活费」阶段有确实执行的人,更是没什么好怕的!
设定最长转换期以及最多被拒绝次数更是关键,这是「等待心理学」的原理:遇到排队的时候,如果提示等候时间,一般人会比较愿意耐心排队。红绿灯的倒数读秒,会让驾驶人的焦虑降低,乖乖等待。
跨领域转职是个未知的挑战,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也不知道何时会成功,当这种焦虑渐渐升高,我们内心就会启动保护机制,出现声音劝我们不要那么辛苦,不要那么冒险,退回舒适圈不是挺好…当时我就建议那位品管工程师,设定6个月的转换期,上限是被50家广告公司拒绝,反正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损失6个月,被打脸50次,但只要有一家成功,未来的人生就此不同。这样一想,焦虑感绝对可以大幅降低。
6. 离开现职
最理想的离职时机当然是在找到新工作,拿到新公司offer之后。但实际尚未必能衔接地那么完美,我们会想休息一段时间,而且一边上班一边寻找新工作与面试也不方便,所以我们也要考虑提前离职的状况。这就是为何要先执行「1.存生活费」与「5.设定停损(最长转换期)」的原因。
这里可以分享一个离开公司的方式,有点小小的暗黑,请各位大人自行判断是否适合:就是跟原公司申请「留职停薪」。可能是正式地循公司制度申请,也可能是在口头上让现在老板知道你回锅的意愿。在比较开明的企业中,这样其实是一种双赢。如果你过往的表现好,公司也确实需要人才,你提出留职停薪,甚至明白地说想要去追求理想,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公司搞不好很愿意帮你。这样你又给自己多了一道保险,可以更勇敢地做出职涯重要的改变!
其实跨领域转职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困难,真正的困难反倒是自己的心里跨不过去,无法有效克服恐惧、焦虑以及对舒适圈的依恋(推荐阅读:是什么拦住了你?)。一个有广告业10年经验的人PK一个广告经验是零的人,他们的差距绝不会是10年,很可能只有3年。因为产业变化太快,前7年的经验未必有意义,否则Facebook也就不会屌打Yahoo了。但「新参者」凭借热情与快速学习,陡升的学习曲线绝对有可能拉近经验的不足。
方法步骤都分享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两个:你想要什么?你有多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