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用10亿美元卖给FB的故事教我们:以「测试」模式过人生,别再追求完美

人生就像开公司》IG用10亿美元卖给FB的故事教我们:以「测试」模式过人生,别再追求完美

曾是某公司员工的凯文,后来到Nextstop工作。 Nextstop是一个为旅游者推荐景点的网站,后来被脸书收购。凯文虽然在人生中小有成就,但心里始终有个创业梦,于是他开始运用业余水准的技巧写程式。他想创造一个结合地理位置服务网站「四方广场」(Foursquare)与电玩「黑帮战争」(Mafia Wars)的软体,因此他用HTML5技术写了一款粗糙的手机应用程式,名叫Burbn。

这款应用程式一点都不花俏,没有任何美学设计元素,功能也不多。尽管如此,凯文在一个派对上,把这个原型产品展示给一些撒钱不手软的投资人看,而这些投资人同意与他约时间,开会详谈细节。两周后,凯文募得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于是他辞掉工作,着手实现更大的愿景。

凯文后来在应用程式中加入许多功能:在当前与未来的地点打卡、张贴照片、与朋友的会面点等等。他把这款应用程式拿给后来的共同创办人麦可看,两人合力让这款应用程式在iPhone商店上架。

但是他们觉得这款应用程式的功能太过繁杂,于是决定加以简化。最后,他们只保留张贴相片、留言与最重要的按赞功能,其余统统砍掉。他们把新产品命名为Instagram,并在8周后推出。在短短几小时内,Instagram就从只有少数用户的原型产品,跃升为iTunes应用程式商店排名第一的照片应用程式。

Instagram在1年半内获得1亿名用户,然后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与麦可.克雷格(Mike Krieger)以10亿美元的代价把Instagram卖给了脸书。

凯文与麦可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成功方程式,不过他们掌握了几个重要的原则。他们知道,要获得成功,必须专注并专精于一件事。他们也明白,他们要做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凯文展示给投资人看的只是粗糙的原型,其粗糙程度可能是其他人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的。虽然不是最终版本的产品,但凯文认为这已经足以吸引投资人产生兴趣。

无论你是谁,你的人生就和初代的Instagram没有两样。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你都应该把自己视为原型产品,不必达到完美境界才能见人。

假如你曾在大型企业工作,你就会知道,一个新产品从概念形成到上市,是一条烧钱的漫漫长路,而且经常在开发过程中扼杀了创新的元素。当产品终于上市时,很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是你不同,你是另一种原型:一个最初版本,被称为「最简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MVP是骨架,只要做到足以上市的程度,涵盖所有最重要的功能就好,目的仅在于获得使用者对产品的回馈意见。 MVP可以把风险与投资降到最低,并获取最多洞见。做为MVP,你可以尽情探索点子或假设,而且不必付出很大的代价,然后在短时间内就能知道这个点子或假设是否行得通。你可以很快上市,然后透过一小群目标顾客群测试大家对你的接受度。你可以在扩大上市前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是干脆把整个产品丢弃。

MVP能解决问题,或是满足某个需求,甚至是未知的需求(稍后详述)。 MVP的重点是,在你涉足过深前,先确认有人对你正在做的东西感兴趣。验证是关键,你要验证你想出来的东西可能是个好点子。 MVP阶段是学习阶段,只不过你不需要投资1、20年的学校教育,或是接受好几年的在职训练,就能获得教训。

初期的产品被称做「测试」(beta)版本,代表这个产品仍然有一些小瑕疵。以「测试」模式过人生有几个很大的优点,你将不再聚焦于最终的完美结果,而是在达到终点前探索各种可能。

这不是要你不假思索去尝试脑中浮现的每个点子,而是希望你能在人生的旅途上,放胆实验并尝试各种可能性。你的人生应该像是一幅抽象的表现主义画作,而非肖象画。一旦你拥抱这种心态,你的人生,还有你得到的幸福,就会改变样貌与质地。把人生当成一间新创公司,会使你产生很大的改变。

但我必须先说清楚,这个观念无法让你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相反的,你会成为一个MVP,一个精简原型。你还处于制造阶段,所以你的目标不是追求完美。你要获得他人的共鸣,善用机会与资源,把思绪大致整理清楚。这代表你必须不断微调看似无聊琐碎的小事,例如午餐吃什么,第一次约会要穿什么,直到这些事物累积成一个务实且功能正常运作的产品。

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以MVP的模式运作对你有许多好处。毕竟,你永远无法成为你梦想中那个光鲜亮丽的自己,或是试着在社群媒体上展现的那个自己,就跟任何一家矽谷的新创公司一样,真实人生并不会像Instagram所呈现的那般迷人。

做为一个MVP,不管在任何年纪都要不断搜集回馈意见,寻找机会,提升你的人生。这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在现实中,成为MVP有显而易见的优点。无论是整个人生,或是人生的某个面向,只要以MVP的模式运作,测式版的状态可以成为你的竞争优势。

首先,MVP非常灵活。在新创公司的世界里,通常只有MVP能真正展现全新且令人期待的雏型产品。消费者不会一开始就期待一个完美无瑕的产品,他们只想抢先入手最新的东西而已。

但看看你的四周,你会发现不够完美的东西通常都被认定为不及格。我们每天睁开眼就看到大量的完美形象:人们在社群媒体刻意呈现的样貌,或是某个人在从事什么令人羡慕的活动等等,他们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办到了。然而就和你一样,他们也曾经是MVP(许多人现在仍然是MVP,只不过他们有很厉害的公关人员在打点形象)。

我们都有能力承担风险、面对恐惧、接受(一再)失败,并且颠覆我们一直信以为真的假设,尤其是那些不再满足我们需求的假设。别把成为MVP这件事视为从零开始,而是当做在策略性实验与观众回馈的协助下,为既有的东西创造新的循环。这不是异想天开,这是创新的精髓。

有时候,你只需要具备好的说故事技巧和吸引人的假象,就能打造你的产品。水管工会利用「烟雾测试」来寻找管线的破口,或是比较脆弱的地方,使用的方法是将人造烟雾灌入管线中。

在新创公司的世界,烟雾测试是一种强度测试,只不过不需要实体产品。新创公司只需要制作登陆网页,就能测试自己的点子,看看是否值得投入更多时间与资源,将点子转化为实体产品。潜在使用者如果对网页的产品描述感兴趣,只要提供电邮地址,就能得知这项产品的上市时间,或是否会上市。一般来说,登记人数如果够多,代表你可以着手生产这项产品;如果不够多,可能代表产品不具吸引力,或是描述产品的方式无法引起共鸣。无论如何,回馈意见都能把产品推往某个方向。这是以最低投资,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洞见的方法。

加拿大新创公司泰米实验室(Thalmic Labs)募得1450万美元的第一轮资金前,执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烟雾测试。这家公司所开发的「Myo」是一个无线手势控制臂环,让使用者透过手臂的动作与姿势控制科技产品。许多人劝他们不要开发这项产品,理由是投资人对硬体产品不感兴趣,而对行动装置或社群软体比较感兴趣。

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概念有卖点,泰米实验室的工作团队上传了示范这个臂环如何使用的影片。随后,线上观赏人次快速增加,预订产品人数也不断上升,最后有3万多人预订,产品总金额为450万美元。然而,预订的消费者不需承担太大风险,因为产品寄出后才会向他们收费。

这项影片烟雾测试向投资人证明了产品的需求确实存在,同时创造了一群急于试用产品的早期使用者。使用者在观看影片并下单预订时,产品尚未能出货,但是他们并不在乎,也不会期待产品一上市就是完美的。他们只是非常期待去试用一个新产品,而期待程度恐怕是一个经过多年测试但过度修饰的产品无法比拟的。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