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不容易,「选错公司」会更苦! 4个标准,避开不可靠公司
达利欧在《原则》这本书中写过:「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关讯息,然后决定。」这句话同样可以送给正在准备求职和入职的你,尤其是对于你非常想加入的公司,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
就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有时候常常容易一厢情愿雾里看花,没认识之前觉得意中人做什么都对,结果在一起之后,你看不惯我乱甩袜子,我瞧不上你一脸雀斑。
加入一家公司也是一样,加入之前,面试官各种吹嘘我们公司如何高大上,融资多少轮、月薪多少万,结果进去之后,发现之前给你画的饼没一个能咽下去的,甚至没多久,公司倒闭、老板跑路、员工工资给不了。要不怎么说,有些公司去了注定就是陪葬?今天这篇文章,也想和你分享下,如何在入职前调查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去。
其实刚刚毕业那时,和大多数应届生一样,心里想的就是:有家公司要我就不错了,我还好意思挑剔别人?后来发现,这个想法不对劲。最起码,很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这样表现出来只会让自己显得很弱势,甚至给对方一种「任你宰割」的感觉,是的,不少无良公司的HR就喜欢你这样怎么捏都不吭声的职场小白。
我在职场一直坚信和奉行的态度就是:求职,永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管是以前我被别人面试,还是后来我面试别人,都是秉承着这个态度,确实,后来我也因为这种坚持,成功避开了很多看着很厉害最终还是倒闭的公司,也为公司过滤了很多看着很优秀实际上不怎么可靠的求职者。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调查一家公司,最需要看哪些方面?在这里给你提供4个方向进行参考:
1. 产业发展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低潮期,在不同的时期加入自然会遇上不同的发展境遇。 10年前的传统媒体行业,自然不会知道将来自己这行会被新媒体取代。以前柯达如日中天的时候,谁也没想过将来相机业务会被手机连根拔起。就像如今遍地开花的教育机构和从业者,也不曾想「教育」会这么火。
许多人的选择,其实是一种错配。关于产业发展的思考和选择,越早越好。建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最好还是高成长的产业。这可能会决定你的成长速度,薪酬水平。要知道坐电扶梯,乘电梯,搭火箭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有时候,产业不行了,公司怎么折腾都很难。
2. 公司实力
公司实力怎么看?首先像这种诸如「我们公司的盘子都是上千万的」「我们合作的都是大公司」「我们办公地点都是在蛋黄区」之类的鬼话就不要信了。真正的有钱人不会扯着嗓子喊自己有钱,倒是真没钱的人反而处处要显摆自己有钱。
如果真想知道这家公司实力怎么样,不妨可以去企查查看看注册资本,或者去看看公司年报,实在不行还可以在网上搜索下,看看有没有创投公司给对方投资。要是什么都没有,还敢冒充独角兽公司,建议你手动举报。
3. 薪资收入
如果一家公司给你开出了高于市面上2倍或以上的薪资,你可千万别高兴太早,很可能里面藏着陷阱:比如你进去之后,对方疯狂压榨你让你把资源吐完之后,再随便找个借口把你开了。再比如给你开的薪资很高,再以种种理由苛扣你的工资,最后到手还低于市场水平。
与此同时,如果一家公司给你开出低于市面上的薪资时,也建议不要去了,除非对方能给出其他可以对冲或代替薪资的条件:比如平台经历、职位头衔、职场资源等等,但这一条只适用于不缺钱的上班族。
4. 社会舆论
如果还想对这家公司有深度了解,建议可以去各大求职平台搜索查询下,找找可以进行了解的精准管道。
实在不相信,还可以问问身边刚好就在该公司的朋友,如果这家公司真的好的话,别人是不会骗你的,除非是你俩交情不怎样,或者是这家公司真不怎样。
为什么说有些公司,去了就是陪葬?
因为很多时候连创始人自己都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更何况是还站在门外的你。
你不妨对比一下,因为疫情而导致经济部分停摆的去年:据时代数据创业公司数据库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7日,中高一共有932家创业公司关闭。其中,在4月份关闭的公司最多,达到214家,占22.96%;其次是1月和3月,分别关闭195家和171家。此外,去年上半年共有881家创业公司倒下,占全年的94.53%。
如果化用《围城》里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同。甚至你再细心一旦发现,很多企业倒闭并不是因为疫情,就算没有疫情最后也要因为其他事情而引发倒闭。
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对这几类产业一定要慎重考虑:
① 产业还处在早期阶段,而创业者只会编故事,圈人圈钱,各种投机机构满大街都是。
② 产业有一定应有价值,但处于野蛮发展阶段,业内鱼龙混杂缺乏管理,而且非常容易受政策调控和监管。
③ 产业有应用价值,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大量热钱快钱进来,然后变成资本补贴大战,最后产业你死我亡没有赢家。
④ 整个产业始终受到严监管,政策一有变动就容易导致行业受到冲击。
所以,我也在这里奉劝各位一句,有些公司其实压根没必要去,甚至连面试都可以省略,如果你执意要去,还可以先考虑下这几个问题:薪资能否满足基本生活?平台能否提供晋升空间?主管能否愿意带你成长?本人能否实现职场价值?
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对于创业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创业就像是从悬崖纵身而下,然后在下落的过程中自己组装一架飞机。对于创业者,我一向非常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投身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道,有时候别人能走出来的,未必就适合你。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你能确定在落地之前,自己能否组装出一架飞机来?
什么样的公司才值得你去?
这问题就像「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与之度过一生」一样难以回答,恐怕只有你自己能找到答案,但没有关系,在找到这个答案之前,你最起码可以规避和筛选出一些不可靠的企业。少走一些弯路,总好过一直在走弯路。
吴晓波老师曾经说过一个观点:我在《大败局》中研究了19家企业,它们的创始人都是全中国最聪明的人,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一家是正常死亡的,都是在高速成长的时候遭遇了崩溃性的失败。事后,吴老师也总结了这几点失败,恰好可以作为职场人对一家公司的最好筛选:
1.选错产业
一个企业能够形成竞争能力的第一条,就是要进入到高成长型的产业中,形成对峙能力,基于这一点,你就可以筛选出一大批不合适的企业。
2.不可落地
如果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每天想的就是「颠覆产业,改变世界」,建议就不要去了,这种公司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
3.需求量低
很多创业者会沉醉于自己的惊奇想法,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天才,但实际上你觉得一件事很重要,消费者也需要,但结果是根本没人为你买单,而这就是战略上的自嗨和麻痹。
4.盈利极难
就连吴晓波老师自己曾经都开过亏本的书店,他说书店每天来很多人但就是不买书,最后听完他的免费讲座就走了,这种盈利模式很难的产业和模式肯定是难以长久的。
5.盲目追风
如果一家企业在还未壮大的情况下,甚至没有核心明星产品的情况下,就盲目追风,建议不要去了,最后你会发现他们什么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
相反,当你把几个点汇总成一份企业清单,并用心仪的意向企业对应进行打分,如果每样都合格,那刚好就能得到一个最高分。
我不知道这样得出来的算不算值得你去的公司,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最起码,你可以降低遇到一个不可靠的公司的机率。有时候,生活并不会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它只会为我们提供选择。但最终选择的还是我们自己,既然如此,我更希望你能珍惜每一次的选择,让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至于白白浪费,更不必把自己职场的宝贵时光,浪费在一个不合适的企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