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好看vs好懂,哪个重要?管理者看预算、执行者重方法…报告该懂的换位思维
●一般职场简报内容的通则
传统简报制作的逻辑架构,都是从简报纲要、所发生的问题切入、讲过程与解决方式结束。但这种逻辑架构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产业,例如广告业或媒体业,简报提案呈现可能是要表现出创意、画面美感,如何用画面讲出生动的故事,如何让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其中整体提案的逻辑架构未必需要从头开始铺陈,也可能采用倒叙法,把画面结论先表现出来,再来慢慢回忆之前的故事桥段,甚至搭配强烈的声音、影片、视觉,达到想要给受众的强烈感受。
但就一般职场简报内容的通则,大致区分逻辑架构与页面视觉两者,我认为两者的关系,如次页图所示。
逻辑架构是基本,目的是让人「读懂」。
页面视觉是提升,目的是让人「易读」。

如果以满分来说(同时具备符合逻辑的叙事架构与页面排列的视觉美感),具备基本的逻辑叙述架构,并能让受众了解清楚达成沟通的目的,至少符合职场简报的合格标准。但若是再往上精进,则必须在页面排版上,透过字型、大小、排列、颜色、形状、比例、留空、图片等进行着墨,让受众可在瞬间快速抓住重点与更舒适的阅读感受。
如果只是把整段文字全部复制贴上至简报版面上,除了无法快速知道重点,聆听简报的受众也很容易疲累,没有明显区分内容也容易产生误判的可能性(一张图表由不同职场人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与执行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上司制作的简报,内容只是条列文字、使用3D长条图或奇怪图案还都会过关。因为在公司,职场简报「读懂」的功能满足了,达成沟通目的后,就能产生后续的决策与行动,因此重点不一定会摆在页面的视觉设计呈现,甚至公司文化根本没有着重在简报上的习惯。但如果职场人能够在同样的制作时间内,进一步把页面视觉同时提升,就会让人立即感受到简报提升与个人价值的差异。
●「读懂」大于「易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制作职场简报,请依照各位的职务与公司文化调整,如果职务是需具备基本的设计思维或视觉美学、上司属于具有相关设计背景并有要求者,或是公司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并有视觉规范准则等,简报制作就必需两者兼具。
如果职场人是设计相关背景或有多年简报制作经验,相信对于页面呈现与视觉规范,内心会更为谨慎,简报版面如同平面设计,从天地规则、视觉动线、字体间距、字型选择、色调对比、呼吸空间等都需要兼顾。但论及工作场合的简报,通常不会有太多时间进行排版,因此可先将版型视觉规范订好,如果本身不是相关设计背景出身,建议可以从网络上搜寻简报版面(Template)去学习。
在职场简报中,有时候会遇到职场人一直在练习「易读」的视觉呈现,因为在网络媒体上搜寻许多简报类文章,都会注重在某些细节的呈现,阅读者本身如果没有整体的简报概念,可能会造成简报表达没有重点的问题。
当把时间都花在排版、字体或字级的选择,反而漏掉或没有着墨在「读懂」的部分,就会产生简报页面整体看起来不错,但受众听完后,仍然不懂简报的逻辑与架构,这点请职场人务必注意,切勿制作出本末倒置的简报。
●惟有换位思考才有可能打中对方的需求
市场上常看到旧世代的思维想打入年轻世代市场的广告案例,但两者的生活与行动思维大不相同,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途径,调查年轻世代的思考逻辑、生活模式或趋势时,就很难打中痛点需求。
例如,利用电视广告想要打中重度使用手机的青少年族群,等于是无用的广告,或是从某地特有的选举宣传营销中,都能看出所支持的目标族群接受资讯的差异性,因此在思考与制作简报的阶段,必须使用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来检视。
那么,如何使用换位思考的角度来检视介绍型简报呢?
在初步完成介绍型简报内容后,如果时间还够,尽管只有一个下午或缴交期限前一天都好,这段时间建议职场人将自己催眠成客户,从模仿客户开始,告诉自己是谁、什么职位,目前遇到这样的问题,看到厂商提供这份简报,你在看每一页的感受是什么?以及读完简报后有没有让自己心动?会不会觉得这份简报真的打动到你?透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很快加强换位思考的练习。
如果今日要对客户进行介绍型简报说明,对方前来开会的职级是中阶主管与执行下属,请职场人打从心底说服自己就是代表对方公司的中阶主管,并思考公司的中阶主管,在看完自己所制作的这份介绍型简报后,会执行哪些动作。
例如,回去后必须简要地报告给主管的上司了解、需要安排下属的执行时间与确认联络窗口等,因此在简报内容上,就要多著墨如何简洁快速地描述其效益与价值,并先将可能的日期时程安排好,解决中阶主管的功课。
如果对方是总经理或具决策能力的高阶主管,介绍型简报内容架构,就要将花多少预算、达成效益与其他客户合作的成功价值放大,先让决策者内心产生放心、确认方向或此策略可行的「感觉」就可以,再来就要加强能够达成与解决实质问题的效益,而执行细节就可以淡化,只需要谈目标时程、相关预算与确认内容方向。在不同受众的状况下,介绍型简报内容、排序、重点就完全不同。
●从「简报制作者」进化到「简报策略者」
当职场人在制作简报时,如果能够转换自如地改变思考高度,相信透过换位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将简报所陈述的广度与深度都更往上一个层次,让职场人不只是一位「简报制作者」,而是一位「简报策略者」。
两者的差异就在于简报制作者是将简报页面制作出来,但提升到简报策略者阶段,思考的是在短短数十分钟的时间内,埋入简报内容的伏笔、层次与逻辑脉络,打中客户的内心,让自己所制作的简报提案具说服力,与其他人的简报内容差异立判高下。
例如在职场上,老板或上司告知需要准备公司某产品资料简报给客户,简报制作者就会制作出某产品说明与规格的简报页面,可能1或2页就结束这个简报需求。但如果换成简报策略者,就会开始思考这份简报所产生的可能情境为何,老板要面对客户,只会谈这一项产品吗?客户对于公司了解吗?会不会有其他的产品合作机会?万一这个产品不符合客户需求,我们要提出什么对策?因此简报策略者对于简报的功用,就会从加入简易的公司介绍、产品线系列至主产品介绍,以及在附件中加入其他产品的说明页面,但不一定会出现在简报中,而是等到言谈中突然讲到另一个产品,就可以马上看到简报画面,这样就能看出简报制作者与简报策略者的差异。
再举服务业的常见案例,来描述「制作者」与「策略者」的概念。
在餐厅吃饭时,遇到某桌婴孩大声哭闹,同桌的母亲一边安抚婴孩,一边急着吃完,但因为婴孩的哭声使得邻桌的客人都在看,有些人表情感到厌恶与烦躁,甚至跟这位母亲说请她带婴孩出去,不要打扰到其他客人用餐时,这时候店员该怎么处理?
如果是如「制作者」思维的店员,就是依照餐厅规定,请这位母亲离开餐厅,或是请她赶快安抚婴孩,不要打扰其他客人用餐。
但如果换成是「策略者」思维的店员,经过换位思考后,身为一位母亲就是想吃完这顿饭,但要安抚婴孩,又怕吵到其他桌客人,所呈现的三方需求就是如何达成?解决的方式可以是提供一个包厢给这位母亲,请她在店内安心用餐,不用担心其他客人,贴心地提供小玩具来安抚婴孩,在安顿好母亲用餐后,可提供小点心,请其他桌客人享用作为补偿,来完成服务。
在思考简报内容时,若能持续地进行换位思考,对于简报内容页面文字、图片、逻辑、脉络的敏感度适时地调整修正,相信在经过多次训练后,就能体会自己所制作的简报,将能为聆听简报的受众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