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工作该怎么选?忘掉你热情与擅长的事,选有「视野」的工作
相信大家一定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逛街的时候拿了两件衣服,一件是商务型的黑色西装上衣,而另一件是很具流行感的军绿色夹克,但因为预算只能购买一件,所以在店家里一直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选择呢?
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会不一样,有些人会先买便宜的那件,有些人可能会考虑到平常上班都得穿着正式,所以优先购买西装,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周日要跟一个新认识的女生约会,所以先买较具流行感的夹克。
纵使我们的出发点不同,但我们背后考虑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做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换句话说,做哪个选择可能会对未来的自己有帮助。
回到最一开始的例子,假设我们能够预见未来,知道买了那套西装后,会因为潜在客户跟我们穿了同牌子的西装而打开话题,最后顺利取得一笔不小的订单,那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吧?所以在做任何有关于人生的选择时,第一个要先弄懂的是,未来的人生「大概」会发生什么事。
之所以会说「大概」,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一定不会一样,但基本上有10%的人生轨迹会差不多。
我在大一下那年玩票性质的尝试创业,一开始纯粹是因为好玩,但是当我越来越投入,缺课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在大二面临了重要的抉择。
我那时候念的学校是私立大学,一学期学费大概要6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年的学费大概要12万,加生活费一年的花费大概落在20万左右。如果把大三大四都念完,那还需要约40万元的花费,或者说是投资。
那毕业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念的是资管系摒除掉我个人的喜好(我真的不适合一直坐在电脑前),毕业后如果马上就业的话,一个月的薪水大约是3万到3万5千元。
而当时的我经过一段业务开发经验的洗礼,我有自信能够胜任一般的业务工作,而许多的业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基本上跟学历无关,毕竟没有一个科系叫做业务系,拿着高中学历顶多是在面试的时候稍微吃一点点亏。
业务的薪水虽然一开始不高,但是加计业绩奖金后超过3万元并不困难。
所以我们如果以三年当成一个区间,那第一个情况会是:前两年念书,收入是零,花费是40万元;第三年进入职场工作,假设起薪是3万5千元,那整年的薪资是42万元。也就是说,这三年的总获利相加之下是2万元。
第二个情况是:直接就业,第一年没什么经验,薪水每月3万,整年收入是36万元;之后两年因为第一年打下的基础,薪水平均每个月3万5,所以收入是84万元。也就是说,这三年的总获利是100万元。
让我们把事情变得简单一点,把所有外人的杂音、自己的喜好都拿掉,纯粹就数字讨论,三年获利2万跟100万,你会怎么选?
当然,你可以反驳说你要顾及家人的感受、当业务的成功机率很低、你不喜欢跟人接触、你念的是超好的大学毕业起薪会比较高……之类的理由。
大家一定在学校都有做过科学实验,在实验的时候往往都有实验组跟所谓的对照组,而实验组跟对照组通常只会有一个变因不一样。例如说实验组是想测试看看老鼠一个星期都不吃肉的身体变化,对照组就一定是老鼠在一个星期正常进食的身体变化,下一次的实验会变成老鼠一个星期都只吃肉的身体变化,去对照一个星期都正常进食的身体变化。
这是因为所谓的好与不好,是经过比较之后才有意义,东西要比较,变因要越单一越好。
而我们的选择是希望人生往比较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比较差的,所以变因也要越单一越好。
或许会有人继续问:「可是每个人的好与不好定义都不一样,我怎么知道哪样的人生是我真心的觉得好,而且真心喜欢的?」
这个问题是造成我们在每个人生选择的关键阶段感到疑惑的最大原因,因为我们根本分不清楚哪样子的人生是我真心觉得好?
是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都埋头工作,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还是弹性的上班,薪水不高却能保有自己的时间?又或是到海外的城市去见识更多的东西?
这时候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观念,做人生选择的第一件事是,弄懂未来的人生「大概」会发生什么事。
而要弄懂未来的人生「大概」会发生什么事,需要听许多人的故事,吸收许多人的人生经验,也需要自己亲身经历过很多历程,包含第一次面试、第一次见到爸妈躺在病床上、第一次女友被比自己有社会经验的人追走、第一次提案成功……等过程,我们才会有弄懂的能力。
简单说,就像打麻将或打牌一样,麻将或牌打久了大概就会有个「牌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对方为什么打这手牌,进而预测他下一手会打什么牌,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比瞎猜有依据多了。那么,当我们还没有经历过那么多,而具有弄懂未来的人生「大概」会发生什么事的能力以前,该怎么做人生的抉择呢?
前阵子我的公司参加一个展览,在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好奇地到附近的摊位晃晃,在某个摊位前,有位深邃大眼的女生拿问卷请我填写,等填写完问卷之后,她请我进入摊位体验一下她们公司的产品。
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闲聊起来,我感觉她很年轻,就随口问说:「你应该是实习生吧?」
她微微地露出虎牙,笑咪咪地回答我:「对啊,我现在是政大商学院的大三学生。因为我还不太确定自己毕业后想做什么,所以想说先来实习看看。」
我一直觉得实习是很棒的事,实习可以让在学学生们有真正的产业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一些在社会上打滚比较久的同事或是直属上司,你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到,工作的头两三年,你大概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通常我们面临到的第一个抉择就是,毕业后该做哪份工作?或是继续念研究所?
我先快速说出我的结论—能够越快进入就业市场越好,因为刚毕业的我们还不太有能力判断该不该念研究所,或是该念什么科系(除非能够申请上该领域排名全球前二十的研究所,不然我都建议先工作再念)。
而在选择工作上,我跟大家持的看法不一样,我的看法是先忘记那些跟热情有关的事,以及忘记那些我们认为自己擅长的事,去选择一份尽可能让我们能够赚到最多钱,同时听到最多人生故事的工作。
为什么要选择可以同时听到最多人生故事的工作?因为那会让你具备弄懂未来的人生「大概」会发生什么事的能力。
而赚到最多钱的工作?这好像跟我们以往听到的都不一样耶!
我知道你的心里正在这样呐喊着。
首先,在某地的教育制度下,学生真的能够从学校中发现自己生命的热情之所在?我对这件事情是持否定态度的,而除了像是会计、法律、医疗这种极为专业的科系,学校真的能够让你发现自己在哪方面特别有才能?我也不这么认为。
你可能会说:「但是我有社团跟实习啊,我在社团的时候做了很多事,在实习的时候也学到好多东西。」
我同意,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两件事:第一,当学生的时候,往往有家里的经济奥援;第二,社团或实习的时候,我们是带着「学生」的标签在做事,通常大家会对你多所礼让,也不会对你犯的错太计较,因为我们知道你还是「学生」。
但出了社会的正式工作后就不一样了,有些人会离乡背井工作,要开始负担自己所有的生活费,而主管们也不再当你是来实习的「学生」,他们会当你是替公司完成任务的员工。
我身边大部分的人,在出社会的三年内都会换工作,即使是最优秀顶尖的那群人也一样,而原因通常是透过工作找到了人生真正的热情,或是发现自己其实比较擅长做另外一份工作。
假设我们二十八岁的时候要换工作,那我们面临的情况通常会有下面两种:
第一种,通常我们在二十八岁的时候爸妈已经接近六十岁了,差不多也从职场退休,这代表着爸妈已经没有收入了。刚出社会的时候,家里可能或多或少还能伸出经济的援手,但等爸妈退休后,我们就算不拿钱回家回馈父母,至少要做到能够完全独立。
更何况,爸妈在六十岁左右身体一定会开始走下坡,预料之外的医疗费可能会瞬间吃掉爸妈准备好的退休金。
第二种,通常二十八岁的时候我们也稳定了,不再是每个周末都要去夜店狂欢的年纪,那时的我们在周末可能只想到安静的lounge bar跟朋友喝两杯聊聊,然后赶最后一班捷运回家休息,或是根本累到直接租DVD回家在沙发上看到睡着。
稳定也就代表着可能准备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即使每个人的时间点不一样,但一般来说,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我们会开始收到同学的喜帖,然后想着:「那我呢?」
以上两种情况不论只发生一种,或是同时发生,都会牵扯到一个很重大的因素,那就是当时的存款有多少。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大公司待了四年多后,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大公司层层的组织架构,而且经过四年多的历练,我相信科技的力量在未来会改变些什么,我想要去参与其中。
所以我想加入科技新创公司,在编制小但行动快速的体制下工作。
乍听之下这一切好像是顺理成章,但我的情况是第一种跟第二种同时发生,我的父母在近几年身体都有些状况,我妹已经结婚生子,而我准备跟我超棒的女友结婚。
这时候如果户头没有留着一些钱,那是不是很惨?
所以我建议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把薪资当作非常优先考量的原因在于,你即使在第一份工作更认识了自己,能够知道自己想要或是适合做什么,但当时的你可能不一定有选择的「余地」了。
所以第一份工作能不能够让自己存到钱,非常重要,你户头的数字越多,你能够做选择的空间就越大。
另一方面,当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越高,万一第二份工作的薪水即使被打折,通常也还能够应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
工作的前三年,就是好好累积自己的视野与存款,让自己在下一个人生转折有「能力」也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