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重要所以说3遍,这招流行语连欧巴马也爱用…麦肯锡教你「数字思考」让表达更具影响力
我们所知道的想法工具有哪些呢?试着说看看吧!
「便条纸」、「心智图」
还有呢?
「逻辑树」、「脑力激荡法」、「网络记事本」
还有呢? 「??。」
如果问学生们这个问题,会得到以上的回答。我们所知的想法工具出乎意料得少之又少。 100个人当中,没有人可以回答超过10种以上的工具。那么,世界上已知的整理想法工具到底有多少呢?
300
令人惊讶的是,创意思维工具超过300个。有这么多思维工具,而我们知道的居然不超过10个,真是令人感到惋惜。但也不需要感到气馁,我们不需要了解300个工具。工具不是知道愈多愈好,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善用。那么能够提高工作、学业、日常效率的工具是什么呢?来看看整理想法研究所推荐的5种想法工具吧!
首先在学习课业或工作时需要使用「心智图」。这种工具以中心主题为基准,在列出分项的同时,能将想法整理成一目了然。开会时或发想创意时,可以运用「脑力激荡法」。设定目标或和他人沟通时不妨使用「曼陀罗图」。解决问题时或是必须运用逻辑思考的情况,则可以利用「逻辑树」,而想要延伸或整理思维时,最好的工具是「问题图」。
麦肯锡顾问公司最著名的问题解决技巧「逻辑树」和这里介绍的「3的逻辑树」有些不同。就像树木长出树枝,两者都是将想法分支进行统整的方法,但「3的逻辑树」并不是著重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是运用数字「3」的力量,将重点集中在简明统整想法的方法并加以说明。
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会接触数字,其中最常使用的数字是3。人生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一天分成上午、下午、晚上。游戏时玩剪刀、石头、布,比赛时三局定胜负。运动奖牌分成金牌、银牌、铜牌,甚至在以前的俗语中也不难发现数字3 的踪迹。
「珠玉三斗,串成为宝。」(玉不琢不成器)
「三岁习惯,八十不改。」(本性难移)
「堂狗三年吟风月。」(耳熟能详)
数字3不论在东西方都代表完美的最小单位。 3具有完整的价值,也经常出现在圣经和神话当中。檀君神话中的桓因、桓雄、檀君3位人物是创国始祖。天神桓因为了将庶子桓雄派往人间,选定三危、太白两地,并赐下3个天符印作为神仙的标识。西方也把数字3视为完整的象征,即象征善的数字1和象征恶的数字2相加而成,并认为3是更神圣的数字。罗马时代的三头政治,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佛教的三宝佛等,数字3远从古代就是我们生活中象征完整的数字。
心理学中也有数字3。史丹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曾说:「3个人聚集起来就形成群体的概念,并且行动合一。」
EBS电视台的〈Docuprime〉节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3的法则」。人来人往的斑马线突然有一名男子停下脚步,用手指着天空,行人们显得毫不关心。这次换两个人停下脚步,用手指着天空,行人们也只是盯着他们看,没有引起太大关注。令人惊讶的是,当三个人停下脚步,一起用手指向天空时,路过的行人们有80%都一起跟着望向天空。
EBS的实验结果代表什么呢?那就是3的法则在我们生活中具有改变状况的力量。一两个人所引起的群众反应相差无几,但三人引起认同的比例便急速增加。如果有意义的变化是「我」和「认同我的两人」,那么就能引发扭转状况的变化。
「Yes, we, can!(是的,我们,做得到!)」
「Change, change, change!(改变!改变!一定要改变!)」
这是美国总统欧巴马在选举前的竞选口号。欧巴马非常了解数字3的表达方法,他所创造的标语虽然只有短短三个字,但每个单字都充满积极和正面的能量。
然而如果不是三个字,而是使用两个字呢? 「We, can!」既没有律动感,又觉得缺少了什么对吧?那如果增加单字呢? 「Change, Change. Change, Change. Change」很明显的,无法让人们印象深刻。欧巴马喊出三个单字作为口号,在选民们之间迅速传开,也获得了广大的支持。
就像这样,数字3在演讲、演说和沟通时,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数字3能够创造深具影响力的口号,运用序论、本论、结论来构成逻辑。整理出3项要点时,就能以逻辑性将想法传达给对方,并使人留下深刻且长远的记忆。
掌握整理想法技术可以连带提升演说力!
在整理想法学院完成正规课程之后,所有学习者们都出现神奇的变化。为了学习整理想法的方法而参与的全体学习者,演说能力也一并提升了。某位学习者在网站留下这样一段心得。
「我的个性很内向,从小我就非常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原本犹豫要不要参加演讲训练课程的我,偶然间加入了整理想法学院的正规课程。明明我学习的是整理想法的技术,但令我惊讶的是,演说能力也同时进步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事实上这个结果并不令我惊讶。因为想法和言语息息相关,一旦擅于整理想法,演说能力也自然获得提升。漫无边际地思考,言语就漫无边际,而以逻辑性思考,言语就具有逻辑性。演说能力根据如何准备而具有显著差异。
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的演说讲师在授课时着重于非语言沟通而非整理想法,过分强调语调和手势等非语言的沟通,而忽视针对内容统整想法的重要性。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对「麦拉宾法则(Albert Mehrabian)」的误解。
对麦拉宾法则的误解?
麦拉宾法则是美国UCLA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在著作《Silent Messages》中说明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时所提出。具体来说,麦拉宾法则是针对「当一个人说话时的内容、语调、手势和肢体不一致时,人们会做出何种反应」进行研究所得到的数值。
根据研究结果,不免令人怀疑「对演说来说,内容是否几乎不重要?」事实上许多演讲课程都强调内容并不重要,或认为非语言沟通比内容更重要。这是因为根据图中的数值,内容(言语讯息)只占7%。
很明显的,这是一种误解。麦拉宾教授曾经表示:「人们误解了我的研究,言语的传达力不可能只占7%。这份研究是在称为沟通的范围内完成的,数值并不能套用在演说领域。即使如此,人们仍然以麦拉宾法则为论证,实施以非语言沟通为导向的演讲教育,因为认为这个法则能够成为强调非语言沟通重要性的佐证。但这是个误会,演说的内容怎么会不重要呢?
「必须好好整理想法,才能好好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