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提升工作能力的五件事

带完小孩后,重返职场却经历前所未有的无能…神经学研究发现:想增强工作力,先解决「这件事」!

带孩子,是我这辈子感到最无聊的时期

我儿子和iPhone 都在2007 年6 月诞生,他们的生日相差不到3周。虽然身为新时代女性,但我一点也不急着入手新机,更何况我还有更迫切的事要做。我儿子刚出生就为肠绞痛所苦,我常常得花好几个小时推着他四处走,想要哄他入眠,因为他只有待在行进中的推车上,才会睡着。

我每天推车走路的距离,可能长达15 公里至25 公里。推他走路时,还要放轻脚步,因为他要在极安静的情况下,才能睡超过15 分钟,这也意谓着我不能一面推着他、一面用我的掀盖式手机讲电话,也不能去喝杯咖啡,甚至连坐在椅子上都不行。拜他所赐,我很快就恢复到产前的体重,但这也是这辈子我感到最无聊的时期。

一开始,我感到生气、沮丧又难过。这是我们这一代女性的典型故事──从小孩出生的那一刻起,瞬间就从表现出色的职场女性,变成与世隔绝的全职妈妈。

我怀第一胎时,常常幻想我和同样在新闻界、也是冒险家的老公贾许背着孩子,一起环游世界,而且仍能在工作上维持杰出表现。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个笑话。当儿子恺出生后我彻底被打败,这辈子我从来没有那么孤单、疲累。读《纽约时报》?看最新的小说?在喂不完的奶和洗不完的脏衣服堆中,我最多只能抽空翻《美国周刊》(US Weekly)。

不过,我的「新手妈妈暨婴儿车马拉松挑战」在几个星期后,情况出现转变。我不仅越来越上手,还开始在住家附近,观察到以前从来没注意到的事物。邻居的美丽窗台和屋檐上的滴水嘴兽,成了我这段空白又慌乱时期的慰藉。

我对于社区里花团锦簇的风景了若指掌,甚至记得人行道上每一处裂缝和凸起。我不再对走个不停感到不耐烦,反而开始领会到漫无目的的乐趣。回想起过去多少个加班的夜晚,我多么希望用一切换得悠闲的漫步?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明白和孩子和平共处的意义。

重回职场,才是悲剧的开始

接着我回到职场上,这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忙碌,以前我觉得自己已经够忙了,有小孩后我更是忙到不知忙碌的定义为何。接下来的几年,我奔波劳碌,在生活和工作上努力发挥创意、完成任务──我在路透社(Reuters)跑科技和商业新闻,之后转战纽约公共广播电台(WNYC);写完人生的第一本书《如何帮非营利事业和公司制作影片》;然后生下我的女儿索拉亚。

到了2013 年,我建议公司增加对纽约新兴科技业的报导,并负责更新每周科技新闻。 6个月后,我终于有机会做我梦想中的工作:主持自己每周一次的广播节目,谈论科技的人性面。节目名称最后定案为《写给自己》(Note to Self),主要在介绍现代生活中,各种与科技相关,有意义又有趣的主题,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开始我全力以赴,与我共事的全是聪明、有见识的人,他们提供源源不绝的报导,每个故事都相当迷人,也在听众间引起热烈回响。后来,我遭遇撞墙期,不仅是文思枯竭而已,和以前遇到瓶颈、需要设法突破的障碍完全不一样,我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着手改变,当时我的情况很糟糕。

无时无刻都在忙,让大脑提早关机! -想办法别让自己 「小孩、工作、手机」三头烧

为了分析我到底怎么了,我开始观察自己的行为。老实说,我的发现实在令人沮丧。待静下心来反省后,才意识到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是醒着的时间都被塞得满满的。

现在我几乎一有空就挂在手机上。无论是等地铁、排队买咖啡或等儿子幼儿园下课,我不是在询问就是回覆各种资讯。我查看天气、更新Twitter、回电子邮件……疲累的一天结束时,我爬上床后做的事不是关灯,而是玩《两点之间》(Two Dots)──尽管我不想、但还是停不下来的手机游戏。

我的智慧手机不是用来联系,而是用来逃避。浏览推特可以让我忘却漫长的通勤,不断更新行事历,给我一种生产力满档的感觉。随着我的生活越来越忙碌,我使用3C 产品的频率都随之提高。面对随时涌入的大量资讯,我无时无刻忙着思考,但大脑其实无所事事。

我不自觉回想过去,是在什么时候想出好点子?我才想起来,正是与恺独处,那段人生中最空白的时光。在那些冗长、孤独、没有3C 产品陪伴育儿期间,我仔细观察周边每个事物的细节,还暗自评估我15 年来累积的专业技巧。

就像我之前漫无目的的散步一样,那时候我并不是专心思考,而是在心中随性的规划我的职业生涯,以及接下来该如何在工作上发挥。我让我的心恣意游移,它走到一些黑暗又难耐的角落,但也漫步至一些极其美妙之处。

回想我人生中的忙碌高峰,我看出缺乏动机(亦即无聊)和创意与动力间,有泉涌般的关联。我发现,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周期,和我的人生进展不谋而合。我人生经历的,不光是生小孩前与生小孩后,同时也是智慧型手机诞生前与诞生后。孩子和智慧型手机,皆彻底改变我。基于以上一切情况,我自问:「我的江郎才尽,会不会是因为我从没时间感到无聊?

无聊,才能变得更卓越!

这些在低潮期发现的重大问题,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如果一直让大脑忙碌不休、从不留给自己时间神游、放空、发呆,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我与神经科学家及认知心理学家,探讨在「思绪漫游」(mind wandering)时──也就是当我们什么也不做、或不专心从事某件事,大脑到底在做什么?

整理一大堆折不完的衣服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其实此时大脑正在努力工作。当我们分神时,大脑反而会启动所谓「预设模式」(default mode),这是我们心中解决问题、产生新构想,甚至做生涯规划的最佳状态。开启预设模式时,也能让我们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并体谅别人,进而做出符更人性的判断。

放任自己的思绪漫游时,大脑多半会自动开启原创思考,并设法解决问题;若你不刻意干扰,思想就可以游走到有趣又惊奇的地方。换言之,创意需要不被打扰和无聊,才能让不一样的想法在大脑中产生新的连接,这就是最有效的沉思。未来学家瑞塔.金(Rita J. King)所指的「创意的乏味」(the tedium of creativity)正是如此。

实际上,创意需要的无趣程度很吓人,金还说明,特别是和划掉待办事项的满足感相比,发想的过程简直无聊透顶。不过,如果允许自己花点时间什么都不做,就会灵光乍现(趁睡前、淋浴或林中漫步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预设模式有另一个更贴切的名字──「想象网络」。换言之,无所事事的时刻,反而让大脑有机会发散地思考:「要是……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对于发想创意、个人的情绪健康和自我成长等,都非常重要。

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认知神经科学教授强纳森.斯摩伍德(Jonathan Smallwood)博士是个研究分神的专家,他表示:「原创和创意与我们放空时,所产生的自然想法有非常深切的关联。」简单来说,你得让自己无聊才能变得更卓越。

虚拟资料各个名师课程,学习资料免费送,送你18套价值1800的视频资料,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越来越顺,添加 微信公众号:bzfj855 回复:免费领取。 请在本网站搜索您需要任何课程或者资源,如果没有搜索到您需要的课程请联系客服微信: shikong12367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找到你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