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但我不改!成年人的「心内囚牢」,为何注定是一场失败坚持?
说起固执这个话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有时候我们还会用另一种说法去解释,也就是「轴」。更可怕的是,每每遇到这样的人,不仅要浪费更多的时间去和对方沟通解释,更难堪的是说完之后对方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和改进,然后继续保持现状,无怪乎康德说: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成年人的世界一旦变得封闭,消息变得滞后,视野变得狭窄,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心态上的故步自封和抗拒性回避,久而久之,对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改变。
我知道,但我不改。对,你说的什么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不改。什么都不改,意味着什么都想保持现状,然而世界的终极命题就是变化和发展,于是差距和代沟也就是这样产生了。固执的人,谈不上有多坏,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忽略了事物发展的本质: 就像螳螂挥舞前臂妄想阻挡世界车轮的前进,注定是一场失败的坚持。
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不改变自己不愿改变的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一群人,这中间有支持死刑的,也有反对死刑的,然后给他们同时读一份关于死刑威慑效果的材料。其实这个材料就是讲,死刑到??底有没有威慑效果,在哪些情景下有,在哪些情景下没有。材料本身没有太多的倾向性。
但是这两组人读完之后,结果发现:支持死刑的人表示更加支持死刑了,而反对死刑的人更加反对死刑了,而且他们都声称这份材料给他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人们大概率只想要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
这种对信息的拒绝接受,甚至是曲解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心理上的保守主义倾向,即倾向于忽略,甚至曲解和自己原有观点相左的信息,不改变,或者说是极慢地改变自己的原有观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解释生活和工作里的种种现象,就像你劝一个人不要吸烟,而对方当然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是身边很多人都在吸烟,而且自己也没什么大毛病,于是就接着吸。甚至他还会说:「人家隔壁的老李都40多年的老烟枪了,也没见他有什么不对劲的,我这一天抽一根能出什么问题?」
每个人都倾向于寻找,或者相信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甚至会将一切的信息解读为支持自己的证据。你劝他不要抽烟的时候,他会说我就抽一根。你劝他不要喝酒的时候,他会说喝一点没事。你劝他没事多学习的时候,他会说学习没用。你说的我都懂,但我就是不改。
人的思维一旦形成定势,除非他们遇上重大改变,否则他们依然会按照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如果化用北岛的一句诗句,那大概是:固执是固执者的通行证,偏见是偏见者的狡辩术。
放弃无谓的固执坚持,放弃无效的沉没成本
众所周知,武汉还是在一个建设中的城市。大概是1995年前后,武汉就开始了房地产开发阶段,等到我上小学的时候武汉的房地产行业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那个时候开始,就听到我爸爸身边的很多人开始唱空房价,说中国的房价是泡沫。
因为房价的上涨也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偶尔也会有小波动,可特别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只要有某一个地区或者有一个很小幅地向下调整,他们就会解读为这是支持他的空头理论的,但是其他大片地区大幅地上涨,他视而不见。
但是时间和现实没有骗人,20年过后武汉最北边已经开发到新洲地区,最东边和鄂州的葛店接壤,即便是最偏远的三环外好一点的房价都已经飙升到人民币12000以上,而当初那群唱空武汉房价的叔叔伯伯们,现在都后悔死了。不是他们当时没钱,而是他们根本不愿相信将来。
为什么总有人如此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对现实情况视而不见?经济学有一个说法叫「沉没成本」,指的是一种过去而不可挽回的成本和费用,为什么很多人固执己见?因为我们在形成观点的时候,耗费了时间、金钱、精力、甚至情感。
当年人民币5000一平方公尺的房子都没买,你现在告诉我涨到了8000?不买!结果过两年,当年8000都没买你告诉我涨到12000了?还是不买!这些思考已经对你未来的投资毫无意义,但是它的存在会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立场。于是,差距和代沟就这么产生了。
这两天听到一个段子,刚好可以用来解释上面这段话:女人其实很简单,一旦遇到她喜欢的男人,她根本不怕被骗,因为她自己会骗自己。
这不就是典型的被沉默成本所耗尽的表现吗?明知他是渣男,可是都投入了这么久,说不定他是真的爱我?明知他对你没有意思,还恋恋不舍,说不定他明天回心转意了?明知他要和你离婚,还心心念念,毕竟老夫老妻过了这么多年?一旦被这些所谓的沉没成本捆绑在身,就如同身上的枷锁心头的包袱,永远再难甩掉。
有时候,我知道,但我不改。这并不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坚持,而恰恰是一种应该被摈弃的愚昧。
忘记你的立场,让自己的一切想法归零
很多人知道大前研一这个人是从管理学开始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大前研一早年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时,学习的专业是应用化学。而这个专业最大的应用方向是在石油上,为什么从石油化工专业跳槽到管理学?这其中离不开他的「归零心法」。
在大学一年级,大前研一读到了一篇美国学者发表的论文,论文中说,根据对目前世界能源储备的现状预估,全世界的石油资源会在30年后枯竭。大前研一深受震动,于是,他决定转而研究可以取代石油的能源核能。这被大前研一称作是自己的第一次归零。
本科学习结束后,他考进了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原子核工学系。然后,他到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还是研究核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大前研一进入了日立公司,被派到日立工厂核能开发部炉心设计科。那时候他的梦想是,要制造由某国人自己设计的原子炉。但是,后来东京电力觉得自主开发技术十分困难,决定放弃自主研发,直接从通用电气引进技术。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前研一就在加入日立的第二年选择辞职。那一年他29岁。大前研一把这称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归零。
而大前研一进入到麦肯锡做管理工作,属于无心插柳,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被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推荐到麦肯锡面试,而且居然通过面试,很多看起来不可能或者不搭边的事情,却总能在他那里被完成。
但是用大前研一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这条生路是我自己判断、自己选择的,知道错了,只要立刻归零再做修正就是了。如果发现自己的假设是错的,重新做假设,再次出发就行了。」
为什么要在文章里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于一切改变和选择常常保持着习惯性抗拒。自己内心堆积了太多的想法,自然对其他的改变不屑一顾或者无动于衷。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心内囚牢,接受外界的变化?不如试试归零法。所谓归零法,就是忘记你现在的立场,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张白纸。假定自己现在一无所有,然后再问自己,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是应该做哪些事情而且不该做哪些事情,并且做一个清单进行排序和量化,你就要果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选择目前最合适的事去做。
马伯庸曾经在微博上写过一段话:「走出舒适区的目的不是找罪受,而是找到一个你之前从来不知道的更舒适区域。」而所谓的归零法,恰恰需要的就是放弃自己的惯性思维,走出从前思维的舒适区,放弃无用的沉没成本,永远保持好奇心与专注力。成人使用归零,去修正自己的方法方向,就是勇气。
曾经听过大学老师和我说,他下载过某一款新闻App,只要你点击某一个新闻就会接二连三给你推送类似的内容,他说那种被强化和被塑造的感觉让他的思维越来越不独立,就好像一头被人牵着走的牛,根本没有思考的主动权。
真正的聪明人常常会喜欢不断克服自己的固有观念,去打破保守主义,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这样的改变背后是强大的勇气和过人的见识。这份勇气和见识之下,注定会让他们和信奉「我知道,但我不改」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指出你的问题之后,你会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