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主管并肩打拼、称兄道弟,却惨被裁员?没做这两点,关系再好也没用
最近潜伏进了个职场新人群,发现里面的聊天还蛮有趣。例如:「要是我的话,这个产品应该这样做。」「我觉得吧,现在自己那个部门效率太低了!」「我身边同事一点激情都没有,上班不投入啊。」
而他们讨论到最后,落款往往就是:「哎,我已经提建议了,但是主管不听啊。」「你们还行呢,我那个主管凶凶的,有建议我也不敢说。」「主管不采纳建议,一定是他自己想偷懒。」
当时看到这些,我还觉得蛮亲切的,因为自己最初进入职场时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对一切事物都忿忿不平,对上司主管也是背地里各种挑刺发牢骚。那时候,我真的就觉得不采纳建议是主管不作为。但在职场中历练久了,有机会接触到中层,甚至自己带团队之后,才发现原来那种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
总被老板冷眼忽视?你可能并没有看到全部真相
之前我曾引荐一位伙伴加入合作方的团队做营运,没多久她就通过了实习,紧接着被分到了项目组。那位伙伴平时做事就很认真,到了项目组之后更是一丝不苟。花了很多时间去分析产品、用户,以及对于现有流程提出优化改善的建议。等到她把精心准备的方案发给项目组负责人时,对方的反应却非常冷淡,最后也没有采纳,这让那位伙伴特别受挫。
后来她找到我倾诉这件事情,意思是觉得上级针对她,找她麻烦,同时又透露出想离开的想法。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找合作去了解情况。沟通之后,才知道原来伙伴去的项目组是他们公司的老业务,没什么增长,也没什么利润,公司上层的意思就是维持现状,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瘦狗型业务。瘦狗型业务是管理??咨询模型「波士顿矩阵」中的概念,内容分为四个维度:
(1) 明星型业务,代表:高增长+高市场占有率
(2) 金牛型业务,代表:低增长+高市场占有率
(3) 瘦狗型业务,代表:低增长+低市场占有率
(4) 问题型业务,代表:高增长+低市场占有率业务
瘦狗型业务说白了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在公司决定维持现状的政策之下,即便方案再好,产生的成本都会超出公司预期。或者说,可能带来的收益,抵不上要承受的风险。而伙伴的主管也正因为这一点才没有采纳建议。
在职场中没有那么多的故意针对,也没有那么多的不作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并不是真相,至少不是全部。
能当主管,他们肯定有过人之处
其实现在很多能做到管理层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过人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企业经营并不是开玩笑,压力、问题、竞争无处不在。稍有不慎,踩坑的代价就是让公司付出昂贵的成本。公司不可能坐视让自己承受损失,所以能成为我们主管的人,一定具备极强的能力。
例如我之前在从事销售行业时,曾遇到一位很有个性的店长,上班经常打游戏,找同事聊天,吃小零食嗑瓜子。那时我真的觉得他身上全是缺点,没有优点。之后有次店里一位同事在谈单时遇到了困难,跟客户坐在座位上谈的脸红脖子粗也没整出个结果。后来店长看见了就走过去,我开始还纳闷,以为这老兄是给客户送瓜子去了?
结果他在了解情况之后,直接帮同事跟客户谈,基本上没怎么让步,就用一些平常话跟客户唠嗑,之后四两拨千斤顺利签单。当时我在旁边都惊呆了,那一次之后才知道店长虽然自身毛病很多,但就是销售能力强,会沟通会唠嗑。其实如果平时细心观察,一定能感受到店长的能力。可在那之前,我满脑子都是偏见觉得店长这个不好那个不行,此刻觉得自己有些浅薄。
作为下属,我们就应当虚心承认主管的过人之处,然后去努力学习进步。而不是整天羡慕嫉妒恨,各种偏见看主管哪哪都不顺眼。保持平常心,这才是成熟的表现。
对上沟通,你需要尊重与耐心
跟上级到底该怎么沟通?作为下属想做好对上沟通,准确无误传达自己的意思,只需要做好两点:
(1) 尊重
(2) 耐心
说到尊重,首先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拿出跟朋友以及同事不同的状态来和主管谈。对于语言的措辞表述以及语气要格外慎重。例如很多平时心直口快的人,对朋友可以扯皮唠嗑聊段子,对同事也能吐槽感慨开玩笑,但要是对于上司主管也这样嬉皮笑脸,那绝对会制造出一起严重的灾难。
我之前曾有一个同事就是因为这样惹毛了上司,他在公司说话就特别随意,而且经常开主管的玩笑。在汇报工作时总是嬉皮笑脸,俨然一副拿上司当兄弟的态度。主管起初一直在忍耐,没和同事一般见识。但时间长了,真的谁也忍不了,最后那位同事被开除了。
有些创业公司或网络科技公司,组织架构比较平,有的人就以为可以拿老板当朋友随便开玩笑了。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分寸拿捏不好,很容易捅娄子。
说到耐心,任何时候你都要先明确一点,找主管沟通不是吵架。哪怕很急,也不要去逼上司立刻作决定。因为上司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很多层面,同时事情多,并且多数建议上司一旦采纳,他们就需要为此分担一部分责任。
作为下属,做建议是灵活的,但对于上司来讲,要做决策显然担子比我们更重。而且如果一昧催促,不仅会让自己焦虑,也会让上司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从而降低沟通效果。大脑一旦有情绪产生就会停止接受外界信息,你说得再多,对方也是「我不听我不听」。
保持建议敏感度,是对自己未来的投资
麦肯锡曾有一个思维训练叫「两个问句」,拟定战略时,如果有人想使用过去的成功模式,马上就会面对质问:「什么是新的?(What’s new?)」「那又怎样?(So what?)」这样问是希望以此打破旧思维,保持创新。身为普通员工的你,也最好如此。
无论自己提的建议上司是否采纳,你都要坚持细心观察、分析、判断和做出假设的习惯,因为这种打破旧思维,推陈出新的举动都是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在职场中通常人的成长分为两种:
(1)外在成长,能力提升,显性
(2)内在成长,思维提升,隐性
在第一种能力提升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情况下,第二种内在思维的提升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平时的摸索,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来获得。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难以施展才华而灰心丧气,即便自己提的建议上司不听,不做,不采纳,也无伤大雅。
只要能坚持提升自己,那么早晚有一天,我们都会有机会说一句:「不是不愿意做嘛,那就靠边站,我来。」
